“农改超”路在何方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93 浏览:7374

海南省海口市琼苑路上的一个农贸市场,每天下午五点左右,都会迎来一个销售高峰.市场里人头攒动、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仅隔着数百米远的农贸超市,尽管环境更为整洁、装修更为现代,但却显得格外冷清.海口推行把农贸市场改造成超市已经好几年,可顾客就是不写账,改造后的超市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海南,经过几年轰轰烈烈的“农改超”运动后,许多地区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新超市不如老闹市的尴尬.

2005年,国家商务部、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要求各地区加快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促进农产品连锁经营.在当时看来,传统的农贸市场似乎已经日薄西山,被农贸超市取代是指日可待.时至今日,我国最早开展 “农改超”―将农贸市场改造为超市经营的南方部分地区,已经把这项运动进行了四五个年头.一切真的如人所愿吗?

“农改超”曾赢来掌声

作为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菜篮子的重要市政措施,当“农改超”尚处于设想阶段之时,就得到了众多媒体、学者和官员的支持.支持者们列举出了几大理由,指出“农改超”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对税务部门来说,“农改超”确保了他们的效率.大型的城市农贸市场往往由上万名流动个体户经营,征管难度大.经过“农改超”,农贸超市改为一家业主主管,统一收银,统一征收,征管模式也由过去千篇一律的定额征收逐步过渡为查账征收,这样不仅简化了管理,税收流失的漏洞也基本堵上了.

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农改超”满足了他们的需要.那些马路市场和农贸摊位带来的占道经营、环境污染等问题,一度使市政部门十分头痛,而农贸超市的兴起,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农改超”既解决了近年来炒得沸沸扬扬的食品安全问题,又能有效抑制农产品波动,一定程度驱散了笼罩在全国人民头上的菜价飞涨的阴霾.农贸超市拥有统一的进货渠道与监督机制,从源头上保证了摆在货架上的食品的安全;另外,由于超市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一笔订单就由整片的农田供应,进货量大,自然也趋于稳定.

对农民来说,“农改超”也为他们提供了机遇.零售企业在农产品采购过程中采用订单式种植,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周转和物流配送,同时也为本地农产品的异地销售打开了方便之门.

舆论的信心十足让“农改超”的前景看起来无比美好.然而,当“农改超”借助行政命令与商业运作的东风开始扬帆的时候,突然在不少省市遇到了一股逆流,把它推离了航道,这使得许多相信“农改超”能一针见效的观察家们大跌眼镜.

超级市场不如马路市场

据各地媒体的披露和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在海口、南京、杭州、重庆等地,自2002~2003年起开张的第一批农贸超市中的相当一部分,到今天不是发展缓慢,陷入亏损就是早已关闭或转行.到底是什么在阻碍改造后超市的运转?

迎头而来的第一棒是资金问题,断炊之虞会让任何雄心勃勃的计划都成为水中之月.以海口为例,在“农改超”推广的最初两年,预计改造的81个农贸市场仅仅落实了3家.改造工程需要大笔资金,政府尝试求助于企业进行商业开发,但商人们对投资多久能见到效益却抱有疑虑.同时,政策的扶持和其他管理部门的协同也没有及时跟上,许多市场本身地理位置虽然优越,可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拖了后腿.市场被狭窄的街道包围,小商贩占道经营屡禁不绝,通行难、停车难的问题一直不能解决.为了尽快收回成本,超市的材料费、包装费、检测费、保鲜费、水电费、管理费等投入只能通过显现在食品标签上的方式转嫁给消费者,这就赶跑了大量对价钱敏感的顾客.那些不用交办诸如“市场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的费用,不用经各种检测手续,商品进货渠道暧昧的“三无”市场,反而凭着优势继续顽强生存着,对新生的农贸超市反戈一击.

多年来的消费心理和习惯,也成了农贸超市抗衡马路市场的劣势.同小商小贩讨价还价,为几毛钱锱铢必较,这是国内消费者写家常菜时的必修课.讨价还价对某些人来讲可能是厌烦的,对另一部分人来讲却是一种乐趣.还有一些观念也是根深蒂固,比如有的人认为刚杀的带着血丝的肉才新鲜,而对刚杀的冷冻过的肉则看着别扭.一些城市的商务局经调查后认为,相当一部分市民收入水平较低,是他们宁可容忍食品不安全的风险和讲价的烦琐,仍然天天起早贪黑逛着拥挤的路边市场的根本原因.

对此,就像先前总结出“农改超”的几大优势,又有人针对现状总结出“农改超”的几大硬伤:诸如对农贸超市的盈利模式和市场竞争力定位模糊,改造时重政绩、轻市场,对消费环境和顾客群体把握不准,社区基层和个体户的呼声没有受到关注等等.还有人辛辣地说,全面上马超市,还是等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下降到20%以下再说吧!

业界反省对症下药

那么 “农改超”真的只是个美丽的肥皂泡吗?它将停滞并逐渐退潮吗?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答案是否定的.武汉的中百、永辉超市另辟蹊径,在农贸市场的基础上扩大翻新,要求员工统一形象,统一着装,但仍旧采用摊位式经营模式,具体管理由摊主自己说了算.这种模式有效降低了成本.还有些超市或者瞄准高档社区,或者把生鲜产品出售同风味小吃现场就餐结合起来,营造“超市庙会”,各自开辟了适宜自己的市场定位.

在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主办的2007年全国农产品进超市高峰论坛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信息与研究部主任杨青松向记者总结了与会超市代表经过市场洗礼后归纳的发展趋势.首先,生鲜产品的市场份额继续扩大,批发商的利润在降低.继而,越来越多的零售终端采取基地采购的模式,比如到新疆采购葡萄,到福建采购芒果,纷纷尝试建立自己的基地.不同超市根据不同环境和自身条件面临分流的关头,一部分面向高端,一部分走大众化路线.然而,无论怎么写作哪个阶层,超市经营都要让老百姓清清楚楚会看到“农改超”给他们的菜篮子和钱袋子带来的实惠.


对一哄而上的“农改超”运动过程,代表们也进行了反思.菜市场与农贸超市真的不能共存吗?有些农贸超市老总出国考察时,惊讶地注意到:美国、英国也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那里同样人头攒动.日本一个很大的集贸市场,容纳着三千多商户,日本官员也去那儿挑选便宜菜.巴黎市一共有19个区,市政府规定每个区建一到两个集贸市场.有些市场设施也很简陋,但商品品质有保证.超市和集市各有优势,各有客流.

另一方面,站在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推进农产品现代化物流配送的高度看,“农改超”是一条可行之路,或者说,国内“城乡统筹”也没有找到其它更好的出路.虽然表面上看来,老百姓并没有预期中踊跃响应,品质没有全面战胜,但这与国内许多行业和运动的通病―盲目跟风与浮躁炒作有关.完善的管理体系,深入的市场运作,消费环境与观念的逐步扭转,这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现在,只是播下了种子,土壤还缺少肥料,但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与阳光,这些种子中的大多数还是会发芽并茁壮成长的.

“农改超”的未来,取决于市场,也取决于决策者和经营者的决心和耐心,城乡两地的无数双眼睛都在拭目以待.没有人能离开一日三餐.菜篮子的一边连着农民,一边连着市民,这是最大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