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转型四道槛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529 浏览:140404

自同志南方讲话以后,民营企业一直在迅速发展,但我认为民营企业依然是脆弱的.特别是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2010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民营经济受到的打击是最重的.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时期,对于民营经济而言加快转型升级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在我看来,民企的转型升级需要跨越四道槛.


第一,民企要重视体制的转型.民营企业需要有体制的转型才能适应当前的情况,体制转型最重要的是什么或者前提是什么?产权必须得到保护,产权得到保护对民企来说是最根本性的问题.因为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反映,中华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可能知道得更多,有一些情况都是他告诉我的.人们说前任市委书记市长跟民企定的合同,许了很多条件,等人家来了,书记市长换人了就不承认了,要从头开始,以前的工作就白做了,给企业附加了很多新条件,这是产权得不到保护.

产权保护的问题,反映比较多的是在重庆,说无缘无故把我们的钱就拿走了,跟黑社会搅在一起.为了息事宁人,糊里糊涂把钱返还了,落得自己跟黑社会沾边,这是不对的,这也是产权得不到保护.

还有一点是在90年代的时候民营企业是国有企业改制而建的,当时有当时的规定,当时有当时的惯例,当时有当时的一些制度.但是遗留一个毛病在这儿,今天这个记在账上,万一你不听话,找一个理由收拾你,怎么办?从前处理的理由就是侵吞国有资产.有一次开会的时候一个同志跟我说了一通,我说你自己认识到当时的手续要齐备,该漏的不能漏,他说当时没有这些嗦的决定,领导人说改就改了.这是产权意识不明确,造成了很多的后遗症.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产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留下任何不完善之处,界定了你没话说.一切跟着现在的规章制度,产权要保护,产权要清晰,这是转型中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民企要重视发展方式转型.民营企业发展方式和国有企业一样,所有的企业都一样就是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不能跟过去一样,好像中国有无穷的低廉劳动力可以用,好像中国有很多廉价的土地可以用,这个时代过去了.今后应该怎么做?在这种前提下转变发展方式,否则迟早会被淘汰出局.

在公平竞争条件下民企要看到既在跟国企竞争又在跟其他的民企竞争,还有跟国外的企业在竞争.三重竞争都摆在民营企业面前,怎么办?在市场竞争中只有最优没有次优,次优在管理学中是退而求其次的管理方式,在市场经济中只有最优没有次优,不是最优仍然会面临被淘汰和被边缘化的危险.

第三,民企要重视营销方式的转型.营销方式的转型要重视产前产后怎么写作,市场是可以创造的,供给也能创造需求.

举一个例子,志刮胡子,几千年以前志都不刮胡子,没有工具.后来有了钢铁就开始用刀刮胡子.再后来就用刀片刮胡子,再后来是电动刮胡子.人们没有想到会用电动刮胡子,当初电动刮胡刀刚上市的时候,不少人担心把肉刮下来.不少公司举办使用演示,一个人在那儿刮胡子给大家看,不会伤到肉,这样才慢慢推广开来.这是供给创造需求.

营销方式跟自主创新是结合在一起的,适应自主创新产品特定的、适合它的营销方式.现在我们天天谈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有很多不利因素.比如说中低收入者收入太少,中低收入家庭有后顾之忧,要存钱,不敢消费.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新产品吸引人,在座的每位回家看看,把你的柜子打开,有些堆在里面不穿的衣服都是新的,而现在都过时了.不断地推陈出新,有新产品出来才能吸引人,要不然你的产品要有特别的营销方式.

第四,民企要重视管理的转型.家族制、家长制这种管理体制已经过时了.因为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在找我的时候有一个问题,说我们管理体制怎么办?我找接班人怎么找?我说很简单,你现在采取外聘的经理人制度,如果你儿子行,你也可以单独培养,但要记住一点,血缘关系不一定是接班的关系,可以有股权,但是不能成为公司将来的总带队.因为也许他的才能是不够的,经验是不足的,可以锻炼和培养他,或者送到别人的企业去摸爬滚打干一阵子.家长总要老的,总要退的,家长有经验要记住,经验可能是财富,经验可能是包袱,反受之害,因为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谈一下在珠江三角洲的考察.因为有企业家问我,说我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我是中小企业,我的产品价值都很便宜,做玩具的、日用品、服装的,怎么搞自主创新?如果技术没有定型怎么搞,劳动密集型的怎么搞?我在福建和浙江考察过,人家跟你一样有自主创新,比如说工艺设计、产品设计能不能改一改,原材料的选择改一改,营销方式改一改.所有这些都是创新的表现.

针对某些企业对网上购物,实体商店前途不妙的担忧.我认为,不一定如此,不要去担心,究竟网络是否能够代替商店,还得看多少年的实践以后,现在做不出来结论,现在结论为时过早.

(本文据厉以宁在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