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的困惑——语流音变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60 浏览:15236

摘 要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这四大部分,言语技能也有听、说、读、写等.某些情况下,口语表达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受到相邻音节的相邻因素的影响,一些音节中的声母、韵母或声调会发生语音的变化,不仅会对普通话的使用者产生模糊的影像,而且也会对普通话的接收者在语音、意义上产生误区,极大地削弱了传播的效果.

关 键 词 :语流音变;普通话;节律;轻声;变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77-03

学习一种语言,如果只是能把每个音素或音位的音发得准确是不行,因为在一个词、一个句子中,只是一个音素、一个音节地发音,使人听起来像在念字,而不是说话.我们说话时,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把一连串的音组合起来连续说出来,用以表达一定的内容和意义.连续说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为了适应发音器官的运动,相邻的音常常因为相互影响而使得某个音发生一些变化,于是在日常语流中形成语流音变.普通话中最典型的语流音变是轻声、儿化、变调和语气词“啊”的变化,语流音变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意义中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也就出现了模棱两可的选择.

一、语流音变中的轻声困扰

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句子里有些音节常常失去了原有的声调而念成较轻较短的调子,叫做轻声.所有的轻声音节发音都变得短而轻,但并非音高都相同,轻声音节在音高上这种差别往往取决于前一个音节声调的高低.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后面的轻声音节念半低调(2度),例如“妈妈”;阳平后面的轻声音节念中调(3度),例如“葡萄”;上声后面的轻声音节念半高调(4度),例如“你们”;去声后面的轻声音节念低调(1度),例如“亲爱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准确把握哪些是必须读成轻声的音节呢?普通话测试中的第二大题是读双音节的词,某些双音节词在孤立的环境下并不能确定是否应该读轻声.例如,孤立的双音节词语“地道”,一种读法是两个音节都去声,作为名词表示地下坑道的意思;一种读法是第一个音节读去声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作为形容词表示“真正的”.两种读法都正确,因此这给参加普通话测试的应试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不同语体、不同风格的节目中也会出现轻声把握不准的情况:例如“棉花”一词,在新闻语体中“花”不读轻声,但在广播对话、主持人节目中“花”就可以读轻声,使语言更加口语化.轻声是普通话中一个重要的音变现象,一个音节(一个词语)要不要读轻声,除了要从词义、习惯分析外,还应结合不同的语言环境、节目形式、广播语体等等方面考虑,所以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们要增加对音节、词汇的了解认识,善于思考与分析.普通话节律的研究中,对轻重音以及词语轻重格式一直以来都有关注.从赵元任(1924)提出的“轻声”概念,到他1968年对汉语重音进行的分类,以及徐世荣、周殿福(1980)提出的普通话轻重格式,都已经为我国语言学界所认同.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人又通过声学实验的方法,对轻重音的声学特征以及轻重音在连续语流中的变化,进行了音长、音高和音强等多方面的考察研究.双音节词语和多音节词语一旦进入语流成为节律单元,其轻重格式将会如何体现,各音节在节律单元内部的主次关系会发生何种变化等问题,在汉语节律研究中都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人们对普通话节律的感知和把握,通常是以二至四音节组合为基础的,习惯于把二至四音节的词语作为“囫囵的”整体,当成表意和节律的基本单元加以运用.因此二至四音节组合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轻重格式.而在五至七音节组合中,我们比较难以找到轻重变化的规律.其原因:一是内部结构的组合关系多样,如五音节跨语节可以有23组合、32组合、14组合、41组合、2+轻+2组合等等;二是每种组合的各部分词语一般会保留原来轻重格式的痕迹,使得跨语节中的轻重变化比较复杂.关于汉语节律单元内部轻重音及其声学特征,或许能够从一个角度得出新的结论,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中双音节词语和多音节词语的轻重格式究竟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是很值得探讨的.


二、语流音变中的变调困扰

仔细品味一段连续的语言时我们发现,音节在连续时,相邻音节的声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普通话中的变调现象.普通话中的变调主要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的变调.我们要了解变调首先要知道普通话中四个声调的调值,如图所示,阴平调值为55,属高平调;阳平的调值为35属中升调;上声的调值为214属降升调;去声的调值为51属全降调.

1.上声变调不准确.上声音节的变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上声音节单念或上声音节在句尾时,上声音节仍然保持原本的调值(214);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去声和轻声音节前,上声音节的调值由原本的(214)变为(21)即所谓的“半上”.例如,始终、产生、指挥、紧张、打击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接近35,即所谓阳上,例如,也许.有人在上声音节与阴平、阳平、去声和轻声音节前,会出现小幅度的误差,把应该变为21的上声变成了212或213,把“半上”误读成了接近于“全上”.也有一部分人在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把应该变为35的上声变成了34,也就是所谓的“半阳上”.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对于声调的训练是十分重视的,而对于调值精确度的把握尤为强调.但是,也存在着重静态训练而轻动态调节的问题,语音发声研究中对普通话的连调模式和调域变化的关注还不够.就连调模式来说,它是音节组合中声调变化的基本模式,将其把握好是语调自然的基础.教学中,有双音节词语后音节调值高点要高于前音节的说法,这种解释其实并不准确.孤立词语单念时也许可以是这种音高变化状态,而一旦进入到语流中,词语的连调模式会跟这种音高变化很不一样.一般来说,后音节调值高点会低于前音节.如果声调教学能够引入“调域”的概念,用调域的前窄后宽的变化来说明词语声调的连续变化,不仅会解释得更清楚、准确,也更便于理解和把握.从连续语流中语调和节律的调节来说,只能运用调域的概念,才更具有解释力,把握起来也才有一定的可控性.

1论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