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的尴尬境地与出路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716 浏览:94447

摘 要:在近年麦可思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英语专业频频出现在红牌之列.毫无疑问,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现状不相匹配,因此重新思考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教育如何能够培养出顺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就造成英语专业目前尴尬境地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学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的改革实践进行探讨.

关 键 词:英语专业就业红牌改革实践

英语专业生存现状

2012年6月11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公布了就业率较低、高失业风险型的“红牌”专业,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再次上榜.

事实上,早在2009年麦可思根据全国调查数据所计算出的2009年大学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名单中,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已经被列入红牌专业;2010年,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了2010年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据悉,此次调查综合了麦可思从2006届到2009届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样本100多万份,可谓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第三方就业调查数据.此次公布的名单,“红牌”专业有20个,主要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属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不幸的是,在这份名单中,英语专业位列其中.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0大学生就业报告》将商务英语专业列为“黄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也包括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根据麦可思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个别专业持续供大于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建议在国家、地区、高校三个层面建立专业预警机制.

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张大均教授在看到“红黄绿牌”专业名单时曾表示,英语、法学等一些热门专业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不要指望在短期内能缓解.

英语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回顾

我们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与修订为切入口,因为每一次对教学大纲的修订都是对英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1.第一部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1979年4月,教育部下达了《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综合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各一份.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完整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基本上确立了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框架,也是当时我国各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依据.

2.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

20世纪80年代末,经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后开始实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在这份大纲中,提出了培养“高级英语人才”的目标.这两个大纲基本上确立了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我国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有序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很大意义上,这两部大纲仍然沿袭了重英语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外语教学模式.[1]

3.现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该大纲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客观需求,实现了单一语言专业教学向多学科或复合型专业转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成长,不断修订和完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深化英语专业教育改革、推动英语教育专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英语专业何以处于如此尴尬境地

英语专业,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现如今却被频亮红牌.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需求趋于饱和

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中所反映的状况可以了解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发展迅速,但其学科建设形势不容乐观.自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也是众多高校拓宽专业时的首选.其结果是,全国英语学士学位授权点数增加极其迅猛:从20世纪90年代中的200多所增至现在的900多所,且有的学校每届招生上百人,甚至更多.

2.办学质量滑坡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还反映出,个别院校长期以来盲目办学,闭门造车,英语专业负责人甚至不知道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等文件,或对英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内涵不很清楚;有些学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他们过多地关注所谓“复合”专业的课程,而忽视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人文学科的课程.此外,有些学校英语师资短缺,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院校教学管理混乱,质量意识淡薄.因此,培养的毕业生英语基本功比较差,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低下.[1]

由于盲目扩招,外语师资短缺,原本应该小班授课的班级规模被不断扩大.例如,有些院校由于师资紧张和更加重视大学英语教学,而将英语专业的师资减至最低,仅由5名~6名教师支撑一个专业,而且人为地将两个行政班的课程合并成一个教学班授课(除2门~3门主要核心课外),严重地违背了外语专业教学小班授课的原则,减少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3.思想上的困惑:从“高级英语人才”到“复合型英语人才”再到“通识型人才”

蓝仁哲教授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的重要原因,首先在于英语专业的定位问题.外语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外语教育的核心问题.199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提出的是“高级英语人才”;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则有了新的提法―复合型英语人才”.“从培养‘高级英语人才’到‘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转变隐含了某种值得反思的意味:前者‘高级’指英语专业水准,后者‘复合型’则指英语专业的结构,由前者到后者的转变是否暗示培养重心已由专业水准转到了专业的适应性?”[2]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很好地适应了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而且至今仍然是较好适应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如果把握不当,也容易造成某些方面的缺失.首先,在这种培养模式过程中,外语往往被当作工具,只关注语言技能训练,而忽视了深层次的中外文化熏陶,失去了以语言与文化为特征的传统特色.其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往往过度关注市场的需求,而忽略了对体素质的培养.最后,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外语技能.[1]

蓝仁哲教授认为,“复合型人才的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虚拟性”“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英语专业无论如何改变或扭曲自己,都无法跟上社会的动态变化.”“英(外)语专业应变的法则在于‘不变应万变’”,要“始终把握住英(外)语专业的水准,不断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2]

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由于受学时所限,其课程体系过于偏重技能训练,忽视了知识吸纳的连贯性,缺乏学术的内涵和深度,缺乏对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3]

基于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和讨论,引发了一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出现,如“通识型”人才的培养.胡文仲、孙有中就建议“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4]

何兆熊在他的“英语专业―过去的三十年和他的未来”中指出:“我认为英语专业的人文回归这一说法对于专业的认识和建设非常关键”.[5]胡文仲、孙有中认为,培养人文通识型通用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国内英语专业应该确立英美文学、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积极向人文学科的相关领域拓展;我国的英语专业应该致力重点培养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

30年的时间,从培养“高级英语人才”到“复合型英语人才”再到“通识型英语人才”,变革之中所产生的认识、争论、不解(或不完全理解)、甚至是曲解等,导致许多英语教育工作者长时间内在认识上的不统一,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甚至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投入等,这一切都关乎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关乎到我们的毕业生是否真的合乎时下社会的需求.

办学实践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英语专业创办于2000年.20世纪90年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呼声最高的时期,也是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学校英语专业力求办出特色,顺应时代要求及社会人才需求,走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开设了适应时代、怎么写作社会的英语专业(国际商务).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当时众多高等院校都开办英语专业的情况下,作为二本工科院校,我们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路子是正确的,从那些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高居学校的就业率榜首就可见一斑.

然而近几年来,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频频出现在红牌专业的行列,学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的就业率也已经滑落到学校的末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前些年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毕业生的优势在于,他们既有较之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较强的英语技能,又具备一定的国际商务知识,比较能够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然而这些学生的劣势也恰与此相关,即英语专业知识、技能不够扎实,人文素养和内涵不够深厚,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欠缺,适应工作能力较差,而其国际商务知识又仅仅懂一些皮毛,一知半解.因此,在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就业难就在情理之中了.

鉴于此,作为理工类二本院校的英语专业该何去何从?带着这个问题,学校着手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研,发现有的学校仍然坚持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但多数都走上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只是“复合”的程度和范围各不相同.从中得到了非常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近来,我们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探索专业方向改革和培养计划的修订

2010年大学生“红黄绿牌”本科和高职专业名单中英语成为红牌专业,商务英语成为黄牌专业.从学校英语专业近3年的毕业生去向来看,2009年学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从事商务方面工作的只占6%;2010年占2%;2011年占5%;这说明我们的课程设置方向不能很好地体现社会需求.

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英语专业的定位、培养方向的确定以及课程的设置等进行必要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学校近3年的就业情况分析,学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从事英语教育的人数比直接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数多出2倍~3倍.为了进一步了解英语教育方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调研小组选择了在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有突出成果,且属于学校同等级院校的山西忻州师院进行了调研.这为学校下一步进行专业方向改革和培养计划的修订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根据目前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可以考虑暂时保留英语专业(国际商务),但只招收一个班.另外,学校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分析,学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英语教育的比例较大,因此可以考虑增设英语教育方向.学生在大一、大二时进行英语基础学科的学习及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大三时可根据学生的志愿重新分班(国际商务和英语教育方向),每个方向各设一个班,进行不同的专业方向教学.这样对于学生今后毕业所从事的职业更有针对性.

2.加强实践教学,拓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全国英语界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之中,我们认为,无论是“高级英语人才”“复合型英语人才”,还是“通识型人才”,必须坚持实践第一.徐真华在他的题为“外国语基础教学五题”中指出:“掌握外语基础知识与发展外语口语、笔译实践能力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用掌握知识的认知规律去代替发展能力的实践规律”.[6]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