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职前就业教育增强就业法律意识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253 浏览:45737

摘 要: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职前就业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必修课,包含了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基本流程相关问题、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内容.增强就业法律意识是学生顺利签约的前提,基本的法律意识能够保障学生毕业后顺利步入社会.最后提出增强就业法律意识的途径.

关 键 词:职前教育;就业;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创历史新高.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高校的就业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全国的就业形势也将更加严峻.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就业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等内容,十八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这表明法律意识必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体现,要求毕业生不但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加需要有适应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法律素养.因此,通过加强推进毕业生的职前就业教育,增强就业法律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的法治化建设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职前教育

所谓“职前教育”就是人们在正式步入职场之前的培训,主要教育对象是即将面对第一份工作的在校学生.职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国内的职前教育尚未形成非常好的训练体系[1].我们认为:职前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中间部分,简言之就是职前就业教育,是指在学生就业前为了指导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发展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再次强化和提升,是保障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前提.根据我国教育理论,职前就业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希望获得一份可以较好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职业的自然的想法[2].据此,择业观属于心理上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的一种观念,职前就业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当前,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择业标准多样化,就业地域、单位性质、岗位性质、期望值等等都不同程度影响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职前教育就需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做出适合个人的选择,实现“人职匹配”.

2、就业的基本流程及相关问题

职前就业教育,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一般流程和技巧.就业流程一般包括招聘信息发布、宣讲、笔试、面试、签约等环节,而求职技巧则分布体现在就业流程的各个环节.职前就业教育,要求学生能根据就业招聘一般流程,结合自身特点,掌握求职技巧,落实工作岗位,签订就业协议.当然,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对学生的法律意识都有一定潜在要求.


3、就业政策与法律制度

关于国家的就业政策,从最早的统招统分、学校推荐到目前的自主择业,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总体部署,2008年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都体现了国家对就业工作的关注.在近几年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国家结合整体就业情况不定期出台颁布的一些最新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学生职前就业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职前就业教育与学生法律意识

1、职前就业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步入社会之前进行专门教育,达到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契约式”就业模式将是今后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国家教育持续发展,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在中国的国情下,就是将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职前教育对社会和谐发展、学生成长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职前就业教育,除了基本的为人处世等教育外,在就业过程中,借助学校现有的有利资源,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是在签订协议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教育将成为必然.

2、就业协议签订环节是职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具有包括自主选择权等在内的民事主体享有的一切权利.现实中,由于法律知识的匮乏和法律意识欠缺,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法律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茫然情况.或者对就业协议书的性质、内容、意义以及签订的程序不了解,随意盲目的签订就业协议,致使引起很多法律纠纷.更有甚者,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误入就业陷阱或者组织.

就业协议的签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掌握对就业协议的签订又有很大帮助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大学生就业指导目前已是高等院校工作的一部分,现实中,就业过程中的法律教育则是就业指导中的薄弱环节,急需加强.

三、增强就业法律意识的途径

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就业的主力军.一方面,各高校为了确保自己的“产品”能够销售出去,不惜多重出击,竭力将自己的学生推入市场;另一方面,学生步入社会后由于社会阅历和自身情况等因素,并未能很快的立足社会,相反,毕业后两三年仍奔波于招聘单位的“漂泊族”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大变革过程中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技的发展导致岗位的减少,二是学生自身法律意识欠缺、综合素质不强.因此,职前教育中增强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1、充实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

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前提是掌握大量的社会主义法律理论知识.法律知识从宏观上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法制观念、国家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现行法律体系等,微观上主要是具体的法律规定.当然,理论知识掌握主要途径是日常课堂教学积累,除此通过讲座、展板等形式对学生灌输法治的基本理念、法治精神等,也是充实大学生法律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只有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才能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具体的法律评判,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法律思维模式和法律价值取向,最终在就业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

2、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法治观念淡薄,歧视不相信法律是目前相当部分人抱有的想法.当权益受到侵犯时,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想态度,最终不仅使自己的权利受损,也对社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在就业过程中时刻谨记法律的威严,切实依法办事,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3、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思路和想法,主要通过日常的交流、为人处事方式和办事风格来体现.法律思维方式就是在了解法律基本原理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习惯性的按照法律规定和要求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要求实体上的合乎规定,更要求程序上规范,没有任何瑕疵.对大学生而言,在就业过程中务必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明白解决实际问题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明白事情的解决怎样才能更加合乎法律规定,切忌行为的任意性和盲目性.

4、培养大学生应用法律的实践能力

学习法律,提高法律的意识,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法律,从受教育方面需要自觉学法用法,从教育者方面多加引导,两方面共同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在整个职前教育过程中,通过模拟招聘,了解就业过程中的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求职择业将起到一定约束和规范作用.

5、专门的就业法律法规学习

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就业法律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为了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就业指导人员法律知识学习,通过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劳动合同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培训,让学生明白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按照法律规定规范自身行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