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回归生活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796 浏览:141880

编号:G40(2014)12-02-03

作者:何力

传统的德育教育立足于课堂,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道德能力的生成,德育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能说会道,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考试成绩也十分优秀,可是在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有的更是言行相悻.我们当教师的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刚刚教过的学生在校园外巧遇,竟然形同陌路,更有甚者,不少自己正在教着的学生,在校园内碰到自己也从来不向自己问好,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教育如此苍白无力而困惑.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德育已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因此,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任何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只能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进行.既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在自身真切的生活中亲历体验,不断强化甄别是非善恶的标准,不断积累做人处世的经验,不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一、教师要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路人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学生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学生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


总之,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加深认识,接受考验,得到锻炼,唤醒感恩心,激起责任感,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让他们从小小的幼苗长成可以遮风挡雨、敢于担当的参天大树.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过村中学27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