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天下为公”传统美德教育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28 浏览:17917

摘 要: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广泛影响、值得继承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传统道德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形成的中华民族之魂,也是世界人类文明不可缺失的文化财富.

关 键 词:德育;政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49-02

十分感谢《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提供平台,让我有机会在2013年第49期中向大家汇报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爱民”传统美德教育的情况,本文中我将继续汇报的是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天下为公”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些探索.“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但是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帝王都是把“天下”视为私有财产,实行专制统治,“天下为公”只是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大力提倡“天下为公”,自己首先身体力行,以国民公仆为已任,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可是“天下”很快被袁世凯篡夺了,上演了“八十三天皇帝梦”的丑剧,其后的北洋军阀,也都把“天下”视为私有,争权夺利,混战不息.以“孙中山先生的学生、忠实信徒”自居的在官邸里头顶着“天下为公”的巨匾,行的却是“天下为私”之实,以他为首的四大家族极力加强官僚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大发国难财,成为劳动人民的最大剥削者,而后扒开郑州花园口导致上千万人受灾,近百万人民死于非命更暴露了其鱼肉百姓的真实面目.后来在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天下为公才得以真正的实现.

对学生进行天下为公的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关心他人、扶贫济困,视公众利益高于一切,在“私”与“公”发生冲突的情况时,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而在当今时代进行天下为公教育是有相当难度的.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诚如方清平在他的相声中调侃所言:现在是“三对夫妻一个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这三对夫妻六个人把万千宠爱都集中到一个“小皇帝”或“小公主”身上,不难想象这样的孩子会如何把握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天下为公的传统美德受到了极大冲击,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不择手段攫取个人利益似乎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常规,“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在不断扩大其市场,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唯利是图、损公肥私的事例也蒙蔽了当代学生,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我综合“正确对待金钱”和“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对公之“义”和对己之“利”的关系.经过讨论及老师的举例、分析、讲解引领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义利观:首先要求学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的价值取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也就是要把对公之“义”放在第一位;其次,坚持义利统一的观点,鼓励学生在不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尤其重要的是在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先公后私,克己为公,大公无私.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一方面我结合课本各个部分知识巩固学生对新中国“天下为公”得以实现的认识;另一方面把握教材的多个环节引导学生继承和践行“天下为公”的传统美德.在巩固认识上的主要结合点有:我国国家性质,人民的本质及人民的广泛性、真实性,保障人权,公民的权利;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及对人民负责的责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意义;中国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型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等.在指导行动上的重要着力点有:自觉履行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有序参加政治生活,积极参与决策、管理,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选好代表为人民”,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理性思考,审慎;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尊重他国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等.

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首先,结合唯物论和认识论知识引领学生正确把握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客观不依赖于主观独立存在着,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能动地反映和反作用于客观,主观应符合客观,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处理个人与公众关系时,对你而言自己是主观,而公众是客观,主观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引导和加以努力而改变,而客观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各人应该从主观角度反思如何通过主观努力得到公众的接受.据此我进一步教育学生自觉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不因私害公,努力做到舍己为公,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其次,在辩证法部分,我要求学生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固有联系,分析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尤其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积极认识和利用有利条件,这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恰当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进一步而言,舍己为公者也就能够得到别人的投桃报李,获得更多自身发展的助力.再次,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一方面我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及“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应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懂得,社会上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另一方面,我综合“集体主义”和“如何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相关内容来教育学生——关于集体主义,我通过课件列出一些实例、名言和历史故事,并把它与个人主义进行各方面的比较,强调集体主义并不否定个人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定反对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强烈鄙视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个人主义行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讲解中,我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分别整理出: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等.在讨论和小结中,天下为公的传统美德得以彰显.


本篇论文url:{$getarticleurl}

笔者认为,德育是政治老师的天职,而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也是举足轻重的.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的今天,引领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三观可谓至关重要.传统美德作为从古到今不断延续并且得到广泛认同的道德财富,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有丰富的理论和实例,具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这是我个人十余年实践的一个小结,我想这也是千千万万教师早已默默实施,了然于胸的一个基本结论.

作者简介:戴正军,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教科室政治教师,2000—2006年任学校团委书记,2007—2012任学校政教处副主任兼团委书记,2012年8月始任学校教科室主任,研究方向:德育与政治学科教学的结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