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语文教学的和美之境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557 浏览:9406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至今已10多年了,有喜有忧,苦乐相伴.令人高兴的是,伴随着“课改”的推进,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语文教师,形成了许多有影响的教学风格,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在众多的教学风格中,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虽然出现较晚,但却引起了小学语文界的格外关注.2011年11月29日,“和美语文”专题研讨会在山东日照成功举办.《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主任王冬精先生对盛新凤老师进行了一次访谈.

王冬精:盛老师,您的“和美语文”教学研究历时10余年,在小学语文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能不能谈一谈您提出这一教学主张的一些想法?

盛新凤:好的.我认为任何教学主张的提出,都有它的背景,“和美语文”也不例外.前几年,我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研究一直被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操纵,非左即右,非此即彼,一直在做钟摆运动.极化现象的产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迂回徘徊、停滞不前,也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益不高的直接原因.这种两极对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尤为突出.近几年,我读了一些书,了解了如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一分为三的哲学观、古代建筑学、中医理论以及圆美理论等内容,接受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然后才发现我们只有用一种“和”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事物因“和”而美,语文教学也是因“和”而美.克服极化现象,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课堂境界应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其实,“和美语文”的研究经历了“诗意语文”“两极之美”“和美语文”三段历程.2000年,我们启动了“追寻小学语文诗意课堂境界”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追求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于一体的诗意课堂,引起了较大反响.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语文教学不光要追求阳春白雪的诗意之美,还要有下里巴人的实用之美,即要有两极之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又启动了新的研究“追寻语文课堂的两极之美”.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发展了诗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境界追求又向前迈了一步.2006年,我们在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度思考后,发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两极融通后的和美之境.2006年,我参加浙江省首届高访学者培训班,“和美语文”第一次以课题形式进行申报.2007年,“和美语文”申报了浙江省规划课题,进行第二轮研究.可以说,这一系列的研究经历,推进了我的思考,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的轨迹.

王冬精: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回顾近百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史,我们确实因为极化思维的作怪而走了许多弯路,甚至是回头路.我认为“和美语文”的研究,它的现实意义是很大的.那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和美语文”的基本教学主张吗?

盛新凤:“和”这个字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儒家的“中和”、道家的“妙和”与释家的“圆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个节目就是“和”.“和”最早出于春秋史伯的“和同论”,其中提出的“夫和则生物,同则不继”,正是所谓的“和而不同”.要把不同的事物加以综合,形成“和”之态,就要把极化的事物进行融通.所以,“和美语文”以“融通”为关 键 词构建自己的理念体系.“和美语文”雅俗共赏的优课观是融通之一.阅读教学“雅而不俗和者寡,俗而不雅则无精神滋养:”太“阳春白雪”,会造成“曲高和寡”,太“下里巴人”,则会流于枯燥、机械,缺乏美感和情趣.雅俗共赏的阅读教学,正是追求两极融通的“和美”境界,达到“共赏”的目的以适合各个层次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有美感,有可鉴赏性,又有实用性、适切性.“和美语文”显隐结合的学习观是融通之二.内隐学习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因为语文具有极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忽视了学生的内隐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揭开内隐学习的神秘面纱,充分发挥内隐学习的巨大威力,还应把内隐与外显两种学习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美语文”主客相生的师生观是融通之三.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角色不断变换、冲突,直至胶合,使课堂生成一种“有冲突之和美”.“和美语文”的言意相谐的性质观是融通之四.“言”和“意”是个相互转化的过程:由言到意的转化策略有据言悟意、由言带意、创言补意,由意到言的转化策略有由意带言、循意识言、会意生言,最后达到言意共振的境界.

王冬精:任何一种教学理念和主张,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涉及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美语文都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操作策略?

盛新凤:和美语文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建构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操作程序.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主张遵循“寻点―拉线―丰枝―画圆”的教学程序进行设计:先找到一个教学支点,再拉出一条教学主线,线要注意延伸性、流畅性,还要在主线的牵引下,上挂下联,通过对主体语言的聚焦和发酵,加上文本中背景语言的渲染烘托,使课堂的主线变得丰厚饱满.最后“画圆”,画同心圆、开放圆,使课呈现圆融之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内外融通、读写融通、讲练融通的教学策略,找到最佳融通点,把课内和课外、阅读和写作、讲授和训练巧妙融通起来,使两极要素不断转换、相互交织、促进.

王冬精:盛老师,您提炼的这个设计流程我看可以用“点线圆和”来概括.但我还有一个问题: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文体不同,你们又是怎样根据课文特点寻找不同的融通点的呢?

盛新凤:文体不同,教学各异,关键是要找准不同的融通点.如导读写人文章,如何透过人物外貌探究人物内心,使人物形象在读者视野中“表里融通”,是教学的关键.我们可以从描写人物外表的语言切入,在逐层朗读、感悟中不断在学生头脑中“塑像”,塑有形的外在形象之像和无形的内在精神之像.叙事类文章,往往情、理蕴含在事中,文章通过对事的描绘,说理表情,读者通过对事的解读,悟理悟情.此类文章的教学抓手在哪?最佳融通点是“事理融通”,应紧紧抓住事件中耐人寻味的“细节”细读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文章,景物之美,必融合了作者情感之美,在教学过程中,“和美语文”主张把感受景物之美与体会作者情感融通起来,找到最佳融通点――情景融通.导读状物类文章,透过文本语言文字,既要感受物之“形”,又要感受物之“神”,把两者巧妙融合在一起,做到形神融通.要读中悟形,形中悟神.民间故事的特点是用虚构的情节表达人民真实的情感.教学的抓手是抓住融通点――虚实融通.诗词类文章,体会诗词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此类文章的教学,要在诗词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使诗词境与语境融通.这几年,我带着我的研究团队,对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进行分类研究,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自己也对每类文体的课文都开发了公开课,如《番茄太阳》《燕子专列》《青海高原一株柳》《趵突泉》《文成公主入藏》《如梦令》《三个忠告》《最想做的事》《半截蜡烛》等,这些课例在全国各地公开示范教学,反响比较大,应该说是能很好地诠释“和美语文”的内涵.

王冬精:盛老师,这次在山东日照举办的“和美语文专题研讨会”很成功,可以说为您的“和美语文”研究进行了一个小结.您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大会的概况吗?

盛新凤:好的,2011年11月29日,在山东日照举行了“和美语文”专题研讨会.会上,我作了专场报告和教学展示,我工作室的六名学员也用自己的课例对和美语文作了诠释.德高望重的高林生先生亲临现场做了生动的评课、讲座.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李卫东老师做了精彩的展示,济南师范的林志芳老师做学术主持,可以说是我们几个好朋友一起奏响了一曲和美的乐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向大家展示的就是我们的“和而不同”,这也是“和美语文”的内蕴之一.这当中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我们小语界的泰斗――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因病不能到会,写来了3000多字的长信,向大会表示祝贺,高度评价了和美语文的研究成果.他在信中说:“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和美语文’应运而生,决非偶然.浙江湖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湖光山色给予这原本秀丽的江南城市平添了恬静、闲适、淡定的雅趣.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中的盛新凤,铸就了她温婉而又执着的性格.在近20年的教学、教研实践中,盛新凤老师细心揣摩,反复琢磨,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和美语文’终于破茧而出,并以其清新、恬淡、优雅的教学风格,获得了小语界的认同和肯定.等”他还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青年教师要注意“‘和美语文’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始终是流动的、变化的,甚至是飞舞的、曼妙的,这就给老师们留下了创新变通的空间,在共性中显示出自己的教学个性.‘赤橙黄绿青蓝紫,各持彩练当空舞.”

这些前辈的爱护与鼓励,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我相信,我们的研究会一直走在路上.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想在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等领域都进行“和美语文”教学的细化研究,和美语文的理想境界是四个字“美、韵、感、品”,即课堂“美不胜收、韵味无穷、有感而发、品位高雅”.可以说,“和美语文”是一种值得我终身为之追寻的理想的教育教学境界,是无止境的.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表了激动人心的受奖演说:“只要我们怀着火热的耐心,到黎明之前,我们定能进入那座壮丽的城池等”我想,只要我们怀着火热的耐心,不断地研究探寻,也一定能够进入魅力无穷的语文教学的和美之境.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