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31 浏览:74574

摘 要: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建设该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并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具体探索如何创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关 键 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课题:本文获全国职业指导优秀论文二等奖.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系统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仍陷于事务中,部分高职院校还只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狭义地理解为就是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方法,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牵线搭桥而已.对该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很少将其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高度,与学生的需求反差明显.

二是教材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材的选择上呈现出“八仙过海”的状态,有的采用部编教材,有的采用省编教材,也有的根本没有教材.有针对性地自编教材的高校很少.高职院校共用一本教材的现象也时有所见.在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施等方面缺少严谨、科学的态度,随意性较大.特别是教学内容上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十分严重,缺乏针对性.

三是师资队伍紧缺,专业化程度低.一方面,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呈激增态势,但就业专职人员并没有随之增加.到目前为止,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数量还没有达到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因而就业指导教师长期处于忙于事务工作之中;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从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但目前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还很少,从而难以保证该课程的实际效果.

四是质量意识不强,建设力度不够.首先,课程归属不一.很少有高职院校成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其次,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缺失.表现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考核等方面随意性大.许多高校还没有对该课程建立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再次,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反馈系统.


五是缺乏全程性、时效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在毕业以前进行,满足于解决就业率问题,从社会需求、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重视不够.

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只有改革现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建立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及模式,才能使就业指导课真正发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功能.

二、对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是要提高对该课程的认识.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纳入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探索.要充分认识到科学、规范、系统地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个人、对学校、对社会的重要性.通过生涯发展的主线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生涯认知、生涯规划、生涯探索的过程之中,以致影响其终生,把该课程体系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加以规范化建设.

二是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要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内外互补、专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其次,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再次,实行集体备课和开展教学研究、科研活动.

三是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要贯穿于高职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这既是由该课程教学目标所决定,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应从新生开始,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进行,贯穿在个大学学习期间.

四是建立教学组织,明确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组织,做到职责明确、协调有力,应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全校就业指导课程计划的建设和组织实施.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职业观的教育;就业观的教育;就业政策的指导;择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就业心理、就业信息和程序法规的指导;创业教育与指导.加强教材建设,面向未来,在教材建设中特别要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与就业指导理论的完整性.

五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指导实效.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戒形式主义,应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智慧,如采取模拟式、案例式等方式,以求得最好的实效,实现课程教育性、知识性、实用性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还必须与开展个别指导、典型解剖(示范)、心理咨询等活动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形式地教育和培养学生.

六是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规范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基础建设.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内容、进度和要求.为此,必须建立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运行机制,定期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1.进一步认识课程性质

按照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学业、就业和创业的导向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它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各专业课程密切配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贯穿于从学生入学到实习就业的全过程.它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水平为目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宗旨,促使高职学生具备运用社会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应聘等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就业指导促进学业,用就业指导推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其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和创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支撑平台.2.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1)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本课程是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按照国家教育部、教育厅关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而设置的.进行该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帮助高职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素质、能力特点,进行符合个人发展的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个人择业期望和求职准备.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志愿之间的关系,使其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能够正确选择符合国家、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的职业.

(2)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与组织安排.①课程的重点:本课程侧重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规定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情况;帮助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分类、了解自己的心理、生理、兴趣、能力及体质等特点;培养大学生的求职择业技能与技巧;教育大学生合理规划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增强就业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者”的心理、管理、经营素质,增强其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重点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素质要求及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面试、求职技巧、收集就业信息、就业心理调试、就业政策和择业程序指导、创业教育等.

②课程的难点:本课程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三处:一是引导学生参照职业素质要求采取行动,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知社会,合理定位,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三是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尤其是求职技巧方面的内容.

③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为贯彻相关规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为各专业必修课.为实现该课程的“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要求,考虑到高职院校第六学期已安排实习,所以该课程共分五个学期来完成,即高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学期共计五个学期完成.

该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8学时,贯穿于高职学生在校的全部学习、生活过程.其中一年级的课程为入学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概述及实施、就业指导的概述、就业形势和发展、就业与素质培养;二年级的课程为求职信息的准备及指导、求职礼仪、求职途径及技巧、面试概述、面试前的准备、面试技巧、就业意识、观念、心理及调试;三年级的课程为就业途径与程序、毕业生签约与报到、就业权益与保护、创业教育等.

3.课程教学模式体系的设计与创新

综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经验,针对我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研分析,构建“一表、两主体、三化、四方式、五结合、六阶段”的教学模式体系,构成完整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

(1)“一表”即一张教学计划表.它是对课程体系的整合,内容具体包括:一门全校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多场系列专题讲座、活动.以全校必修课为主、以系列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为辅的完整教学计划表.

(2)“两主体”包括:责任主体和教学行动团队.本课程教学模式在机构设置上,采用就业指导怎么写作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的模式,责任主体就是学校常设的就业指导怎么写作机构即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教学行动团队就是教学研究机构即院、系就业工作职能处室、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任专教师、全体教职员工.

(3)“三化”包括:逐步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的“三化”模式.

全程化实施,即面对全体学生,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即拉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序幕,直至第三年毕业,并在毕业后继续与母校保持联系.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对毕业生和非毕业生都进行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职业体验、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等全方位的、完整的、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怎么写作.

全员化参与,即学校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从学校校长,到普通教职员工人人参与、关心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全体学生人人接受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个性化教学,即由于高职教育层次、专业、形式、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以及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使得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毕业—就业”思路的惯性影响下形成的“点对点”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大众化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以线带面”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对每一类别、每一个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4)“四方式”包括:模块方式——课程按模块方式进行教学,各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循序渐进;动态方式——及时分析新就业政策和形势的变化,及时宣传新出台的国家政策;体系方式——总体设计,分项实施,分步执行,分块运作;实践方式——引入资料分析法、职业素质测评、参观讨论法、案例引导法、专家讲坛、现身说法、场景模拟法、创业心理调试测试及模拟招聘会等活动,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打造以岗位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方式.

(5)“五结合”包括::利用就业信息与怎么写作、职业素质测评、就业与创业技能培训课程、创业培训与怎么写作、校友跟踪怎么写作等五种平台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

(6)“六阶段”包括:新生入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阶段、核心就业能力培养阶段、毕业指导与怎么写作阶段、模拟实战阶段、创业教育阶段等六个阶段.

4.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建设

一是案例探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即在教学中即时引入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并用这些知识分析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求职案例,并将案例教学细分为分析性案例、模拟性案例、调研性案例等,把每阶段的教学环节系统化,从实际问题入手,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求职技巧的掌握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经验积累结合起来.二是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表演、模拟训练、案例分析教学、热点问题讨论、心理问题现场咨询、团体辅导等),努力做到组织教学活而不乱,专而不死、活跃与专注、热烈与凝重,在课堂上相得益彰,形式新颖活泼,成效显著.

三是课外实习、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

四是与市场经济要求相结合.

五是模拟创业.模拟创业是创业教育中的独特方法,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创业规划和实际模拟.另外,可邀请专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创业成功人士开设创业论坛,讲述他们的创业历程和企业经营的经典,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分析学生创业可能出现的盲目性问题,鼓励学生理性地、有计划地创业.

5.现代教学手段体系的建设

一是现代教学网络技术手段的应用.让每个教师都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使用统一编写的电子教案与PPT课件,开展课程网上授课、布置作业、答疑、开通了就业留言板、群等交流平台,探索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教学新模式.

二是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建设和利用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就业指导怎么写作中心、职业生涯咨询室、就业洽谈室、就业咨询室、就业信息查询室、毕业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站、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就业怎么写作网站、人才怎么写作中心驻校工作站以及校外实习、实践和职业见习基地,具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发展咨询怎么写作,指导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计划.通过一系列参观、观摩、拓展训练、顶岗实习活动进行情景教学,模拟训练,让学生感受职场,感受工作,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进行自我重塑,尽快实现由学生角色到社会的角色以及职业角色的转变.

6.建立有效的评价监控体系

评价监控机制是课程教学运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本课程倡导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校内专家评价、校外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并注重加强反馈机制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评价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就业与创业的实践中,重点评价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以及创业学生的比例、效果等.

7.该课程的考核体系

理论教学部分采用“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来考核,轻结果重过程;实践教学部分重在态度的转变、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获得等几个方面考核,通过入学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书、求职信、创业计划书、就业市场调查等一系列作业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这门课程,同时将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讲座纳入素质学分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实行“平时(30%)+能力(30%)+考试(40%)”的结构性考核,期末考试采用试卷法和口试法,试卷一般以开卷考试为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