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融合下的语文科文本解读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72 浏览:19903

摘 要:传统的语文科文本解读喜欢预设框架,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已经成为解读的必要条件.这种观念闭塞了学生和老师的视野,无法窥探文本的真实意图.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注意到:多方视野融合下的文本解读,更有利于教和学.本文试图从学生与文本的视野融合、学生自我视野发展、学生和老师的视野融合三方面进行探索.

关 键 词:视野融合,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318-01

一、“文本解读”的概念和现状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若想对文本解读有正确的认识,我们首先要弄清概念.首先是“文本”,它是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术语.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它被西方解释学、精神现象学、传播学、广义信息学、认知学等广泛借用,从而呈现出普遍化趋势.我们弄清楚“文本”这一基本概念后,可以更好的进行文本解读.“解读”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文本等对象进行理解和解释,从而获得客观意义又构建自身意义的过程.

在传统观念中,对于文本的解读有许多框架限制:作品的时代背景介绍.许多读者初次接触到文本时,最喜欢找寻这类信息.他们想从中找出文本所想表达的内容,认定文本是时代背景的产物.此外,人们还喜欢探寻作者的生平经历,以此揣测文意.我们常说“知人论世”,它可以是一种辅助文本解读的方法.但是,不应以个人的生平看待他所有的作品,这样会对文本产生误读.在文本解读时,不要轻易的用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下判断.

与此同时,对文本的解读还存在对“整体”的肢解.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层次,都与整个文本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可现在的文本解读,几乎把文本分成几个考点或知识点,这样就丢失了文本的的思想和灵魂,也失去了文本的局部和活力.

二、学生与文本的视野融合

在现代解释学看来,解读是个体与文本的视野的融合.我们所讲的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阅读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为出发点,进行文本的解读.我们在尊重和理解对象的前提下,不能放纵自己的“前见”,这是理解的一个前提条件.

我们在把握好这一重要前提下,就要将学生的自我视野同文本解读想融合.每个学生又是鲜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经历.我们的生活积累会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产生很大的影响.作者给我们留下的创作空白是因人而异的,例如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黛玉临死前情景,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多年来,大家都在猜测她到底想说的是什么.偏偏作者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明显的缺陷,学生在看到此处时,就可以依据现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进行正确的解读.


三、学生自我视野发展

学生的自我视野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积累更多的经验,阅读视野更宽广,同时也会受到阅读过的文本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总是从自己的“前理解”视界出发,来理解文本,包括课程和教材,实现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视界的融合.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被动的去发现文本中包含的、可独立于学生理解之外的原意,而是一种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视界的相互辨认、相互认可与确认的过程,从而不断扩大学生的现实视界,形成一个新的视界,生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这一视界,为以后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依据和高度.

学生在阅读文本或解读文本时,还存在一种“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也可以转换成视野.期待视野是主体进行科学观察和得出科学结论的预定前提,是首次使观察具有意义并且认可这些观察结果的前科学经验,而期待的失望则是对观察与检测设的否定,但这却能成为科学进步的关键.因为人们又会做出新的检测设,形成新的期待视野.姚斯正是通过引进期待视野这个概念把作家、作品与读者联结起来.在具体阅读和解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四、学生和老师的视野融合

学生和老师之间也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对话,这有助于两者的视野融合.传统课堂,老师占主导地位,对文本的解读依赖自身的经验或是参考书.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老师同学生一样,会对文本产生美的认知.他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学生有些启发.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个别老师喜欢主导课堂,在讲授时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的想象力这时会被削弱,他的理解被老师的讲解附加,如果他不认同老师的理解就会产生反感,甚至是叛逆.这种教学模式会对课堂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失落.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老师交流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走向视野融合.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鲜活和复杂的,所以要去体验和品味.它需要实现视野的融合,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协调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更高效的学习.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