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视野中的早期电化教育历程解读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14 浏览:12142

[摘 要] 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运动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近代社会教育运动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各自孕育了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早期电化教育.为更深入了解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所处的社会与时代背景,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近代社会教育运动对早期电化教育实践活动、人才培养、行政机构、著作刊物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 键 词 ] 近代社会教育运动; 中国早期电化教育;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徐红彩(1978—),女,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电化教育历史、学习科学与知识管理研究.E-mail:caxuhongcai@suda.edu..

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萌芽与发展阶段,目前已有多位学者对这一阶段的电化教育历史进行了追溯.孙顺霖先生在对河南省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总结中曾提到,“总体来说,电化教育在河南省首现于社会教育方面,多用于扫除文盲、开发民智及文化宣传等方面,对中小学教学起作用当在社会教育之后”.[1]

本文作者在梳理早期电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发现,河南省电化教育的发展遵循了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律——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早期电化教育是诞生、发展于近代轰轰烈烈的社会教育运动中的.早期电化教育在实践活动、人才培养、行政机构等方面,无不印刻了“社会教育”的历史烙印.基于社会教育的历史背景剖析中国早期电化教育,有利于更加清晰地解读我国电化教育早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同时有利于深刻地理解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呈现出的重教育应用而非技术推广的重要特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运动的兴起及其内涵

原上海大夏大学执教“社会教育史”一科的吴学信教授认为,[2]“有人类,即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与人俱来的”.虽然我国自1912年起正式采用“社会教育”一词,但社会教育的相关实践由来已久.辛亥革命后,我国当时文盲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由于当时正式学校系统并没有提供给年长失学民众补受教育的机会,在此情形下,许多教育人士积极主张在校外另设各种教育机构与相关设施,用各种形式开展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家陈礼江认为,[3]“社会教育是学校以外的教育,或者说是正式学制系统以外的非定式的教育,社会教育可以给予一切未受国民基础教育的失学民众以补习基础教育的机会”.陈礼江将社会教育的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①社会教育教授对象是社会全民;②社会教育的受教育时期为终生;③社会教育的内容是整个生活;④社会教育的实施方式和场所种类多样.


在同一时期,与社会教育类似的名词还有通识教育、民众教育、平民教育、生活教育、补习教育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俞庆棠倡导的民众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及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被列为中国近代四大教育思潮.[4]当代学者更倾向于将通俗教育、民众教育、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统称为近代社会教育运动思潮,因为它们都符合社会教育的概念特征.因此,本文将上述不同名称的教育运动统称为近代社会教育运动.在这场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运动中,涌现出众多社会教育机构,其中,梁漱溟创办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俞庆棠创办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晏阳初创办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以及江苏省教育厅督办的镇江民众教育馆是中国当时推行社会教育实验的重要机关.[5]史料证明,这些社会教育机关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晏阳初、陶行知、俞庆棠、梁漱溟等人虽为社会教育家,但他们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诞生及发展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近代社会教育运动的主要时期

及各时期的电化教育实践

按照著名社会教育学者俞庆棠、吴学信的观点,[6][7]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运动可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分别是社会教育的确立时期、发展时期、扩张时期和抗战时期.四个时期的社会教育运动显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各时期的社会教育实践都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教育的确立时期(1912—1918年)

1. 社会教育的兴起与初步发展

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由蔡元培任教育部总长.蔡氏拟定教育部官制,特设社会教育司,与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并列,社会教育在行政上得到了确立.同年7月,教育部召开临时会议,提出“教育宜普及,文字宜适用于一般人民,不能专为少数人民计”,并从实践层面积极开展社会教育.[8]这一时期的社会教育重点实施平民识字教育.1913年,北京通俗教育调查会成立,各地相继建有“通俗教育馆”、“通俗教育会”等.到1918年,各地又建成6583所公众补习学校、半日学校、简易识字学塾等社会教育场所,并有多处通俗教育讲习所、巡回宣讲团、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辅助场所.[9]

2. 基于直观教育的电化教育萌芽期

伴随着近代教育运动的兴起与开展,中国早期电化教育进入萌芽期.在这一时期,幻灯机作为较早的电化教育手段出现在社会教育的各类场所中.早在1915年,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的《通俗教育讲演规则》第七条规定:[10]通俗讲演得酌量情形,置备下列各种辅助品:①理化试验之仪器标本;②幻灯及活动影片,各种教育图画;③风琴、留声机、军乐等.在这一阶段,电影也逐渐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之后,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上海新民(电影)公司纷纷成立.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戏部,并指出其拍摄影片是“以裨益社会教育为目的”.[11]现存的史料中,对1912—1918年间的电化教育实践描述不多,但从上面的资料中不难看出,在社会教育的确立时期,幻灯机已经被用于教育实践过程,而且在这一阶段的后期,电影开始受到社会教育人士的重视.

(二)社会教育的发展时期(1919—19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