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体系中《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概》教材的建设构想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331 浏览:38742

摘 要:壮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壮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广西不仅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而且广西壮族的音乐资源也异常丰富.一直以来,壮族民间音乐虽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及地方特色早已成为壮族文化中的主要构成,但迄今为止,国内高校专业音乐教学中尚无系统、全面介绍相关内容的专门教材.因此,着眼于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完善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概论》的教材建设应引起学界人士的共同关注.

关 键 词:教学改革;壮族民间音乐;教材建设

前言

目前,我国的音乐社会潮流,是现代传媒高度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相结合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改革经济大潮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同时,现代工业与商品市场也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大众音乐热潮”,如所谓的“怀旧热”、“追星热”、“发烧友热”等.通过这些社会听众的各种音乐行为表现,及他们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欣赏态度,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社会音乐听众的组成是多层次性的.由此可见,高等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的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的问题,它是涉及更为深远的文化构建的问题.在我国,学校音乐教学,首先使学生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次,用民族音乐陶冶学生的性情,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使更多的人,特别是下一代都来参加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而在高等音乐学校的专业教学中如何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让音乐教育更符合新的时代精神,以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这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选题缘起与基本思路

广西是壮族聚居区,它历史悠久,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千百年来,广西壮族与各族兄弟一起繁衍、生息在这片古老的“百越之地”,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多年来,学者们对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的研究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然而,由于研究目的和切入视角的不同,目前有关壮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尚未有以音乐学为专业背景,结合多学科方法、理论为学术关照的教材呈现.有鉴于此,笔者本着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历史责任感,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与田野考察相结合,从包括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传播学等不同理论范畴归纳、整理了近年国内有关壮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成果,具体分析其文化内涵及音乐范式,其中尤其关注富有广西壮族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历史背景和民俗生态,将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的历史渊源、民间信仰、种类划分、音乐形态、文化审美、传承发展等内容系统地融入研究,以期展开对《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概论》教材的逐步建设.

二、《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概论》之内容论证——以“民歌”单元为例

1.历史源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辈,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过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这份“历史财富”的被张扬、特指必须依赖于一个文化表述类型的不断强调和重复提示[1](p42).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是壮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其族源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绚丽多彩的民间音乐将千百年来壮族社会的思想理念不断地传承,并为我们展现了这一古老族群的社会历史与文化.

2.民间信仰

广西壮族的民间宗教至今仍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鬼神崇拜等多神崇拜为其信仰形态,集中体现了传统精神理念中的多重性及原始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宗教信仰与民族意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融合一体,常被视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歌谣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其长期孕育于族群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之中,因此,透过包含民族信仰内容的民歌及宗教仪式过程中的音声,我们可窥见该民族不同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宗法现象.

3.种类划分

民歌类型在民间音乐特征中是一个基本的组成要素,因此,民歌的歌种划分理所成为整个民歌音乐研究的重要部分,而且其他方面的音乐构成也与歌种研究存在着必然的影响及联系.壮族民歌的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各地称谓也各有不同,其总体可概列为“欢”、“诗”、“嘎”、“比”、“伦”、“歌”六种,而从民歌的社会功能方面将壮族民歌又分为古歌、情歌、赞美歌、猜谜歌、童谣、风俗歌等类型.

4.音乐形态

音乐形态的艺术特征是壮族民歌区别于他族民歌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该民族的语言形态、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在民族音乐文化上的集中体现,而且还是该地域人民生活结构特点在民间音乐中的生动反映.从音乐形态的角度,通过对曲式结构、调式音列、旋律色彩、节拍节奏、歌词韵律、演唱特点等内容的描述以展示壮族民歌独有的艺术特征和音乐思维逻辑.

5.审美

壮族民歌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其主要表现在音乐美、形式美、意境美、哲理美等多种形式.壮族社会的民族心理、歌唱历史、良操美德等方面均折射出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意识倾向.现今,优美的壮族民歌在当下社会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建设中也仍然体现着一种民族的审美需求和实际的社会功用,而壮族民歌的歌唱形态更是表现了一种所谓声画自然合一的“真境”,以及超越感性生命甚至超越音乐本身的“逸境”.

6.传承发展

民歌的传承将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状况代代口耳相传.这种方式尽管不具备文字、数据般记载的精确度和完整性,但对于一个无文字的民族来说,民歌的传承无疑是一种最直接、生动地文化传递.

壮族民歌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它与族群的祭典、节庆、择偶等族内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壮族民歌的传承性,在内容上,它成了歌颂祖先德泽、记录历史迁移、规范道德、呈示人际关系、表现生活形态等广泛意义上的确立与认可;在形式上,口头传唱,不仅是一种音乐发声的物理现象,而且还使传承习俗化作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式的音乐表达[2](p29).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