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改新理念的“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法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411 浏览:62089

摘 要:教学改革的核心的教学理念的重新定位.本文用新理念指导人教版必修一中“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的教学,注重改变思维定式,充分体现新教材的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关注概念的建构过程;改变教师角色,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 键 词:课堂教学设计;关注概念的建构过程;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23-02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是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基础,也是进行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的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知识问题化、把问题情境化,捕捉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联系,有意识地在事物之间多建立联系,形成各种联想,凭“联想”向问题情境中迁移,以“质疑”和“创造”认知冲突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在情境学习中达到知识的自主构建.

一、基于教改新理念的教法定位

对于“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的教学,通常老师是对“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的集合体这一概念进行剖析,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注重概念的理解.而在新课程中,教材的前两章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研究化学的方法和工具.我们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初步认识这些方法和工具,体会他们的重要性,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对这些方法和工具的认识也会逐步地深入.所以,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转变观念,改变思维方式,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对概念重要性的感悟.

二、教学设计

1.科学诱导:首先拿着五百克的蔗糖和二百五十克的食盐向学生提问,五百克的蔗糖和二百五十克的食盐那个多?学生们的第一感觉是:“这还用问,当然是蔗糖多,它体积又大又重啊!”接下来,我继续引导说:“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色彩的科学,它通过探索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分子、离子的特征和行为,从而引导人们认识整个物质世界.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因此,在化学研究中比较物质的多少,更多的是比较物质的原子、粒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数的多少.”学生这时就会想:“那我们怎么才能比较呢?”原子、离子或分子不仅肉眼看不到,也难以称量.如何比较物质中这些微观粒子呢?那么必须将可称量物质和原子、离子或分子联系起来,这个工具就是“物质的量”.接着就继续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量”的概念,建立“物质的量”与微粒数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两个计算公式——n等于m/M、n等于N/NA.得到公式后,继续向学生提问:你们能计算500g的蔗糖和250g的食盐中分别含有的粒子数了嘛?那么算算看,用数据说明五百克的蔗糖比二百五十克的食盐要少.等学生计算后,总结本课时,提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知道,由于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所以在化学上得到物质的质量意义不大,将其转换成“物质的量”(本质上是微观粒子的数量),这样才更有价值.

2.重点突破:这一节课,我们回归了化学的本质,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量”这个工具的重要性和概念的形成上,而不是反复地练习,使学生熟练地计算.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觉、主动地应用这个工具.

3.教学感悟: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跟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比,我的感受是:以前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总是感觉很难,不能够理解.到了高三很多学生还用质量作计算,怎么强调都不行,而现在大部分学生计算时能够主动应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思考其原因:在以前的教学中过分地注重了概念、公式的本身和学生的熟练使用,没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的量”是化学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具.

三、结束语

作为新课程的教师,更要深刻地领会课标的要求、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材内容的功能和作用,要把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的落实转化为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建立上.总结起来就是要:改变思维定式,充分体现新教材的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关注概念的建构过程;改变教师角色,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