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我国高等教育不足之处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461 浏览:133616

【摘 要】日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问题,同时,经济危机的发生使此问题愈演愈烈.本文主要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三个瓶颈方面,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重点与难点,以期对该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明,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当然,就业问题受社会企业、学生自身、国家经济形势等多方面的影响,在高等教育方面,我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一、社会需求与大学教育的应具备更大的适应性

我国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偏多,但是实践能力不足,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出现差异.对此,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需要明确构建一个科学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其首要特征就是系统要素的多样化.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却出现了办学定位趋同现象,这不仅造成了高校教育资源浪费和分工混乱,而且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节.我主张把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建成两个可以相互沟通的部分:一个是普通高等教育,一个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间有要有枢纽.普通本科生教育,主要是培养通用性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岗位型操作型人才.两部分应有共性,也有特性.要有多种类型的毕业生,也要有多元化的质量观,并据此分类指导就业的路径.

(2)注重职业教育的岗位导向模式.职业教育目前已呈现繁荣的局面,但我国的技能人才仍处于严重短缺状态,而且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普遍偏低,这已成为制约我们国家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的突出因素之一.现在的高等职业学校,不应该变成本科的“压缩饼干”,应该主要按照岗位来设置专业,而不是像普通高校那样按学科来设专业.能让飞船上天的是人才,能让房屋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但这两类人才的就业要求俨然是不同的.高等教育是要完善人,塑造人,让人得到全面发展,当然也要考虑到就业的需要.

(3)高等教育要落实“教学相长”,鼓励创造性思维.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原始创新,企业发展更是如此.要有问题意识和批判性的思维,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办法创新.要发现问题,不发现问题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待问题首先要有批判性的思维,但不能为了批判而批判,而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更好地推动工作.国内外已有的大量研究证明:师生之间以多种方式进行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影响.但目前,师生互动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块短板.中国的大学生向来被认为“不善于提问”,也得到多次证实.在中国的教育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者,不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没有勇气解放思想,“不会提问”还会继续成为中国大学生的短板.

二、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表现为:目标不明确、考核不标准、实践的结果差异比较大.对此,首先,学校和学生都应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根据大学生的人格、个性特征,考虑社会需求及自身专业、兴趣等因素,结合预期,在学校老师和辅导员的帮助下,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做行动;其次,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三、大体形象有待提高

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的离职率偏高,边干边跳槽现象频繁.不少高校为了提高“教育就业率”,采取各种手段为大学生找工作,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普遍不满意,边干边跳槽,对于今后的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好的影响,也影响群体的社会形象.对此,我们应该:

(1)对非智育教育给与充分重视.我国现在大学教育的内容是不均衡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只偏重于智力教育,忽视了一个人的其他方面,比如人格教育、情商教育、人生教育.近年来发生的马加爵杀人事件、欧曼丽事件等让社会企业大跌眼镜.当然,这与中学教育有很大联系,同时,学校应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必要的道德教育活动、讲座.


(2)学校权力的应用,应收放有度.大学有责任把学生更好地输送到社会,但不能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决定学生的就业前途.学校可以给学生适度的就业指导与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决策.

总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道路任重道远.在新的形势下,大学教育不能只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素养的人,其中的一部分人还应该成为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每个大学生从业者都是“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名片,做好现在,走好解决问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