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现状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235 浏览:155847

摘 要:从宏观视角看,天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存在2004年以前与本科专业结构趋同,2004年以后专业划分过细、专业数量庞大之嫌;从微观层面分析发现,天津高职教育存在专业布点过分集中,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不甚协调,专业设置重复率较高、缺乏多元化等问题.为适应《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天津主体功能定位发展的需要,天津高职教育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应:立足产业结构的实际需求,积极推进“二产”类专业的建设;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多元化的开发“三产”类专业;以优势产业为主导,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关 键 词:天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分析;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049-03

2005年教育部与天津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协议.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划归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这必将引起包括天津在内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必然要根据政策的调整作出相应变革.在《规划》出台及实施之际,天津市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其人才培养结构如何,是否能为天津主体功能的定位提供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保障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取决于其专业结构,为此本文将对天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设及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宏观分析

高职教育的专业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联系纽带.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区域范围内,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都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是其人才培养类型的具体化表现.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要与经济结构中的产业机构以及劳动就业结构实现基本匹配.当二者出现偏差时,要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作出适度调整.顺应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天津高职教育科类专业目录结构也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到2004年间专、本同类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该阶段,我国并没有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专门独立设置相应的专业目录体系.从历史来看,我国最早设立的具有高职院校性质的学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东南沿海以及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为适应经济建设以及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首先创建的一批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然而,由于缺乏高职高专教育专门的指导性专业目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本科基本趋同,没有突出自身“职业性”专业的特色.因此,许多高职教育基本上就成为“短期”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应有的技能性和对于特定岗位的针对性特点几乎没有显现出来.所以,20世纪80年代至2004年间,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基本与普通本科教育相近或相同.从教育部网站上获得的统计数据得知,1998-2003年,我国高职院校中工学与文学类专业毕业生数最多,分别占到毕业生总数的29.5%、17.9%;经济学与理学类专业毕业生次之;作为一个新型的学科门类,管理学出现得较晚,但高职教育中管理类专业招生人数却增长很快,毕业生人数迅速超过教育学、法学、医学等传统大类学科,仅2003年毕业生就达到120351人.高职教育专业中,毕业生数最少的是哲学,仅占0.03%.


(二)2004年以后的高职科类专业结构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问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凸现.2004年以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高专教育设立的较为详尽的、科学合理的专业目录,高职高专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基本是直接借用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甚而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样导致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名称与实际相去甚远,学科专业代码相互脱节,专业设置缺乏统一标准,最终造成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教育教学活动不容易掌控、招生以及就业等工作不合理、不规范.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标志着我国高职高专专业结构体系的构建有了新标准.该专业结构体系的重大变化就在于突破了以前的本科专业学科划分的限制,学科大类变为19个.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在高职专业目录中几乎不存在了.该“高职教育目录”专业结构体系中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并且关注到与本科专业目录的衔接.

2004年以后的高职高专专业结构体系中,没有出现严格的“学科”概念,而是以“类”命名.相互的层级关系摆脱了本科教育当中的“学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而是冠以“大类——二级类——专业”,该“目录”共设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2004年以后,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突出了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性特色,与普通本科教育学术性联系显著降低.高职教育基本摆脱了传统的专业结构模式,确立了自己的专业目录体系.高职教育新专业目录在专业大类以及每一大类内设专业数方面都有别于原来套用的本科专业目录.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在学生入学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均以专业作为统一的统计口径,也就是说专业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并非像有些西方国家那样专业是“虚设”的.因此,高职教育新专业目录体系设置如此数量庞大的专业目录大类及二级类,可能使得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过分“专一”,而缺乏“宽厚”的基础,这样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免造成不良影响.

二、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微观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总体概况

来自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2007年版)》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天津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共有35所.从2005年到2007年,天津高职教育专业设点数分别是541个、601个、615个,专业设置涵盖了三大产业门类的19个专业大类.2005—2007年,各专业大类设点情况分别是,财经大类平均设点85个,位列第一;电子信息大类与制造大类平均设点数为82.33个、74.33个,分列第二和第三位;艺术传媒设计大类平均设点47.33个,列第四位;文化教育大类平均设点47个,排第五位.其他专业设点情况依次为:土建大类平均设点33.33个,生化与药品大类平均设点21.67个,交通运输大类平均设点19.33个,医药卫生大类平均设点17.33个,轻纺食品大类平均设点11个,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平均设点9个,公共事业大类与大类平均设点均为7.33个.专业点数设置列后5位的是:水利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法律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平均设点数分别为1个、3.67个、5.33个、6.3个、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