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93 浏览:8508

【摘 要】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但是,现阶段大学语文课不被学生所重视,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因此,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势在必行.逸闻趣事的点染,熟例的使用,联系实际生活,积极讨论等都可以增强大学语文课的趣味性.但同时要注意“内趣”与“外趣”的结合,新与旧的结合,且不能平庸低俗.

【关 键 词 】大学语文;趣味性;途径;注意事项

一、引言

大学语文是本科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课程的地位.该课程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和提高其文学欣赏品味的主要途径,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书面、口语表达和文学阅读、欣赏能力,具备文书写作的基本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古代军事和历史方面的文献,受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等崇高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然而,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大学语文在高校的地位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语文课不被学生重视,和专业课相比,在校大学生称其为“副科”或者是“高四语文”.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也没有将大学语文重视起来,不但认识不到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区别,仍用陈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授课,而且对大学语文被排挤、边缘化的状况持悲观的态度:学生不爱听,教师不想讲.如何提高大学语文在高校的地位,以及如何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使之成为一门广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困扰许多大学语文老师的一大问题.

二、增强趣味性的必要性

关于趣味教学的内涵,如今的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与趣味教学相似的阐述,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儒家的创立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这是孔子为弟子设置的学习的最高境界.“乐之者”也就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强调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必须通过艺术的审美方式,即美的形象来达到.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斯宾塞也提倡快乐教育理念.古往今来的理论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即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将知识的传授变得有趣味,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事实证明,在当代无论是中学语文教育,还是大学语文教育,那种“学海无涯苦作舟”式的学习方法在当今的社会已经不受欢迎了.

如今,大学语文的地位却不升反降,原因之一是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法没有脱离中学语文的窠臼: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地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内容单一、陈旧;许多教师照本宣科,极少拓展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更鲜有时代气息.另一方面,教师授课的对象是非中文专业、语文基础相对较差的90后.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各种高科技产品为其提供了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于是个性鲜明、追求时尚、好奇心强便成为他们突出的特征.这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期望课堂上也出现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鲜感的内容,如微博话题或网络语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一如既往地满堂灌输相对陈旧的知识,势必会引起学生厌学的情绪.学生们更喜欢不但能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而且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幽默诙谐的语言,充满趣味的课堂.因此,如何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改善大学语文在高校生存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 原因之一在于没有趣味性.刘心武侃《红楼梦》,易中天品 《三国 》,于丹解《论语》,倾倒亿万观众,红遍大江南北,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讲授风格的幽默风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仅有利于营造教育心理环境,激发学习,还可以增强知识的形象性、生动性,有助于学生记忆,使整个教学满堂生辉.教学幽默是爱心和智慧的完善结合.一堂生动幽默富于磁力的好课,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充分准备,甚而需要教师花一辈子的心血.语文教师只有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有目的地研讨艺术化的教学方法,研讨教学幽默的理论与作法, 才能使你的课堂教学产生磁力效应.

三、增强趣味性的途径

第一、 轶闻趣事的点染.中国文人的轶闻趣事甚多,其中所蕴含的文人情趣既能解颐又令人想往.在课文(特别是古诗文)的讲解过程中,轶闻趣事的穿插点染时时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并能引起学生对作家的兴趣,继而连锁反应于该作家的作品.比如,在讲授柳永的《望海潮》时,就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据说完颜亮读到这首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再补充一则: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听完这些之后,学生立刻对柳永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切地想知道他的词作的魅力到底在何处,这样,教师在及时点拨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了,轶闻趣事只起辅助的作用,不宜过多,所以当精挑细选,既要好玩又要耐人寻味.


第二、 多举熟例,特别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作品.流行的大众文学乃至电视、 电影、 歌曲等为学生所津津乐道,以之为例,往往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致,如在讲授诗歌特点的时候,将被网络热炒的“梨花体”(如:我在路上走着 /想着我的爱人 /我坐下来吃饭 /想着我的爱人 /我睡觉 /想着我的爱人 /我想我的爱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爱人 /他肯定是最好的爱人 /一来他本身就是最好的 /二来他对我是最好的 /我这么想着想着 /就睡着了)和“废话体”(如: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引进课堂,与绝句、律诗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掌握所学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因此趣味性教学是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在讲授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时候,为了叫学生体会其宁静安逸、恬静隐逸、清新素雅等特点,可以这样来解读:诗人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鸡蛋是自家鸡下的,没有苏丹红;粮食是自己种的,没有转基因;牛奶是自家的奶牛产的,没有三聚氰胺;饭菜是自己做的,没有地沟油;猪肉里也没有等学生在哈哈一笑的同时,也领会了其实质所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 调动学生积极性讨论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有表达,特别是对于感兴趣的话题, 教师如加以合理引导,他们往往发言非常积极,如在讲授屈原生平的时候,就引入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话题叫学生积极讨论.学生们兴趣浓厚且各有不同的见解,持不同见解的同学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还有在讲授《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时,叫学生讨论“孝”的话题.这样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既能引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又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趣味性教学的注意事项

第一、 “内趣”与“外趣”.注重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决不是仅指令学生开心一笑, 也不是哗众取宠、喧宾夺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领略语言文学本身所带来内在情趣韵味.我们将那些引起学生趣味性的“作料”如轶闻趣事称之为“外趣”,将作品文本的“味道”称之为“内趣”,此二者“内趣”为根本, 如果没有“内趣”, 仅有“外趣”的好玩, 正文反被衬托得索然无味了.这样“外趣”就没有了意义,甚至适得其反, 更难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学本身的兴趣了.所以注重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 首先应该在“内趣”上下工功.当然所谓“内趣”与“外趣”也没有截然的界线, 用得巧, “外趣”就可以转化为“内趣”.

第二、 新与旧.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 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相当扎实的, 除字、 词、 句、 篇章结构外他们对文学史知识有一定地掌握, 且“背功”过硬.大学语文教学应照顾到他们的基础储备,要多讲授新知识, 不能太过陈旧,以满足其求知欲.但一节课全部都是新知识的传授也会造成学生的沉重疲劳,所以应多结合旧知识, 特别是回顾他们能熟练背诵的诗文,很多时候由于诗文篇幅长,只能选取其中几句,全班学生一起背诵,当老师停下来时, 他们还意犹未尽,往往要再多背上两句才能尽兴.当然,旧知识的回顾不是目的,要特别注意以“以旧生新”,或是使旧知识系统化,或是生发新内涵,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第三、切忌平庸低俗,没有内涵.趣味性教学的内涵一定是健康高雅的,蕴含着真善美,体现了美的实质,表现的是一种美德,体现出的是理智与睿智,是教师人格美的高度展示,全面展现出智慧与情趣的高度统一.趣味性教学具有极强的教育和审美价值,体现出教师不俗的品位,一种灵气,能给学生发自内心的启迪,能够叫学生在有意无意的熏陶中培养美的观念态度和活的精神力量,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如果趣味性教学仅仅是为了逗学生发笑,故意做些夸张的动作,怪腔怪调,这也许能博得学生一笑,但这种所谓的趣味没有思想内涵,缺乏审美的作用.这种思想性不高、品味低下的趣味非但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不能发挥其艺术魅力,反而只会引起学生的厌恶,教师形象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从谈起.这样的趣味性丧失了其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不得而知.

五、 结语

大学语文作为高雅文学艺术的欣赏应当充满“雅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陶冶情操, 以引起更多的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大学语文课时毕竟有限, 仅靠课堂时间想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是不可能的,正如周作人在《我学国文的经验》中所说, “多读书恐怕才是提高国文水平的唯一途径”.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引发他们对语言文学的兴趣,使他们课余时间多读作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不仅提高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磨炼出一种精纯的趣味来”, “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

04.

[5]蒋能燕,杨开昌.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J].才智,2008,(4).

[6]钱进.教师教学幽默语言的效应[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7]王吉尧,何静.大学语文(作品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8]陈学莉.大学语文“快乐教学”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作者简介:

杨开昌(1977~),男,内蒙古五原人,文学硕士,昆明民族干部学院文化教研室教员,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和大学语文教育.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民族干部学院文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