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419 浏览:131242

【摘 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人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忽视音乐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能力的作用.

【关 键 词 】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教育作用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就作为我国基本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贯穿于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内的各个层次的教育环节之中.音乐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基础教育,而是具有自身的特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与众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音乐教育就是以音乐为媒体,以审美为特征,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实践活动.它通过人的情感领域,使人的个性意识在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与社会意识保持着和谐的发展.在中学课程安排中,音乐课是长期开设的必修课,它通过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学生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完善学生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学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它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用内涵吸引着学生对美的体验的需要.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激起学生的审美需要,使之逐步形成爱美的情感,爱美的品格,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也是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合格人才,而良好的思想品质是为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效果的提高,而且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把“教书”与“育人”分开,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品质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不仅质量不高,而且大大地削弱了教学过程的教育作用.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意志的作用,保证学生高质量的学习,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与意志品格得到培养.

如欣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时,学生通过对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的聆听,着实感受了音乐的雄伟气势与磅礴力量,体验着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音乐里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给学生以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此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或雄壮或抒情,或激昂或委婉.演唱、欣赏这些优美的旋律,能使学生感悟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人民大众的勤劳勇敢、现代生活的甜美幸福,能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深厚感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给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众所周知,音乐可以有效促进身体放松和精神愉悦,对于陶冶人们的高雅情操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对身体起到积极的保健作用.据有关组织研究表明,当音乐通过耳朵传入人们大脑后,极大地刺激了大脑中的中枢神经系统,促使人的身体器官分泌多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理化学物质,这些生化物质能够有效地消除身体疲劳、帮助进行食物消化,而且还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于排解体内的毒素也具有积极作用.音乐是一门高雅艺术,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是对感性美的集中体现,通过音乐我们可以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借助音乐发现生活中所隐含的各种美好事物,当然,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也可以展现出人们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之情.音乐具有流畅性、结构对称性、节奏规律性等特征,可以极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从美学意义上来讲,悠扬的音乐可以使人们的大脑产生兴奋和共鸣,积极消除人体由于外界压力所形成的紧张感和不适感,使人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到一个相对比较安逸的状态,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外界压力所导致的各种心理或者身体疾病.旋律宏伟博大的音乐可以极大地振奋人的精神,帮助人们摆脱消极的精神状态,使脆弱的心理变得坚强,重新唤起人的斗志,而积极向上的心理对于身体保健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四、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1.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推行素质教育之前,我国的传统教育普遍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类学科,而对于美术、音乐、文学等学科较为轻视甚至是忽视.在这种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我国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呈现出左脑功能开发充分,而右脑功能开发严重不足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广大学生的思维过于严谨和呆板,缺乏有效的创新,因而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富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需要.

音乐教育的方式总体来讲属于一种感性化的教育模式,尽管在音乐教育中也强调反复训练,但是有效音乐学习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理解能力,更加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的训练.如在欣赏古筝独奏《渔舟唱晚》时,我让学生边欣赏边画一幅想象画,结果有学生根据乐曲情绪的变化画了一幅类似旋律线的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幅渔舟唱晚的画面,还有学生画了一幅落日夕阳的美景等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们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坏,单从众多的想象画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2.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对象之一.

所谓创新能力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从另外不同的维度对相关事物进行发展和延伸,使新事物既具备原有的特性,又具备新的特性.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各种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声音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完全是一种创新的产物,音乐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就是它可以极大地扩展人们的思维活动空间,激活人们内在的潜力,进而激发出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的创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各种音乐作品来培养自身对新型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接受能力,通过对乐器的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对于开发左右大脑半球的综合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而创新思维即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感性的思维所激发出来.

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吹拉弹唱是音乐实践活动的表现方式,只有通过实践的表现活动,学生才能掌握知识的技能,在实践活动表现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表现的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才能提高音乐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能力,其创作活动是提高中学音乐思维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创作就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不同的学习层次有不同的创作方法. 如:七年级的学生可随音乐即兴打节奏(拍手、跺脚),做简单的音乐游戏等;八年级的学生可进行模仿演唱或表演;九年级的学生可通过唱歌写谱、唱歌绘画等方式进行创作.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式进行创作.在多角色的活动中,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课堂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才能全身的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