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为教育而来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54 浏览:8248

人们常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从1984年站上讲台至今,我已走过了29年的教育人生,其中20年做教师,9年做校长.这29年,我的生命紧紧地与教育融在了一起.一路艰辛,一路欢歌,在砥砺中成长,在耕耘中收获.

不做班主任,一生枉为师

18岁师范毕业,青葱稚嫩的我,便一头扎进了“教室”,成为名副其实的“孩子王”.一间教室,三尺讲台,尽管简陋狭小,但它是放飞孩子梦想的地方,是托举孩子腾飞的摇篮.我的人生梦想也从那时萌芽了.要做一个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做一个“不一样”的教师,我对自己说.20年教书育人的岁月,我无欲无求,如痴如醉地陪伴着一批又一批孩子茁壮成长.课堂是我挥洒人生的舞台,育人是我矢志不渝的人生轨迹.我近乎痴迷地追逐着一个梦想:让学生人人爱上学习,快乐地学习.每接一个班,我都会为学生一一建立详尽的成长档案,全面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学习状况、性格爱好,等等.我知道,只有了解,才能因人施教,才能“对症下药”.

很多时候,为了辅导学困生,我忘记到幼儿园接孩子,后来就托同事或邻居代接.每每学生回家了,我才疲惫地到同事或邻居家里接回儿子.为了照顾生病的学生,我自己忍着病痛不吐半个字.因为我有一个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千差万别,但每个都可塑可造.我把学生当作我的“作品”,我有责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近30年走过来,我有一个永不改变的认识:“不做班主任,一生枉为师.”在中小学阶段.班主任是离学生最近、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也是最能够体验教育艰辛、快乐和幸福的人.我的20年教师生涯,大都是做班主任.每到新学期,我都主动请缨担任班主任.我自信有能力让自己的班级成为最好的班级.每次进行班主任经验交流时,我总是说,“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和‘金手指’,只要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只要有‘决不放弃’的信念和韧劲.”看着一个个别人眼中的“朽木”被我“点石成金”,一个个“淘气包”走上正道,成人成材,不少家长慕名而来,把各色各样的孩子想方设法送到我班里.每到新学期,那是我最能感受到教育成功快乐的时刻,家长的信任是对我教育能力和工作价值的最好认可和褒奖.久而久之,它催生了我对教育人生价值的坚定信仰,我把它看成是此生最大的幸福,无价的财富.换句话说,我此生好像就是为教育而来.

让学校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

20个杏坛春秋,锻造了我为教育矢志不渝的秉性,也奠定了我不断改变一路向前人生轨迹的基础.

在我如痴如醉地倾情于课堂和对班主任工作乐此不疲时,一个“十字路口”横在眼前.领导让我去管理一所学校,那是一所只有两年校史却换过四任校长的国有民办寄宿制学校.生源不济、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是这所学校的最大“特色”,孩子大都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孩子的家长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和管理孩子.“军令如山”,领导只是一句:“相信你,必须去!”,再三的推辞也无济于事,我便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接受了任务.

这是何其沉重和艰难的任务!我内心有些嘀咕,做校长我行吗?一介女流,一个快乐的“孩子王”.我可以自豪地向每一个家长郑重承诺,我一一个学生喜欢、家长信赖的好教师,好班主任,但是做校长我没想过.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乐事.社会呼唤教育公平,人民期盼优质教育,每个家庭渴望学校交给他们一个好孩子.畏难退却从来不是我的个性,迎难而上却是我的本色.或许领导就是看中了我这一点.

肩负起一所学校近千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我比以往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家长选择学校,就是选择孩子的希望和未来.我常常想起张晓风的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学校要还家长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学校要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应该像家一样温馨.教师应该像爸爸妈妈一样关爱每一个孩子.以此为出发点,我提出了“校如家,生如子”的“亲情教育”理念.学校要无愧于家长的信任和托付,创造适合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对教师提出了“不告状、零投诉{全方位”的工作怎么写作的要求,这是对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很大的挑战.

为了让学生喜欢学校,我们真是倾尽心力.每周的营养食谱我都亲自审定;学生病了老师带着同学一起悉心照料;学生午休、住宿总有领导和老师陪护.

学校的生活,让家长眼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学会了自理和自律,学会了照顾自己,也学会了照顾别人,学会了谦让、分担、合作和共享.每当周末老师把孩子交到家长手里时,都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孩子一周来的进步和变化.家长个个感觉孩子好像长大了许多.让每个孩子天天进步,渐渐爱上学习,成为教师们的看家本领.有名的后进生成为“三好生”,“小皇帝”变成了“乖乖虎”,很多家长流着泪有说不完的感激.

我坚信“教育无大事,教育无小节”,更笃信“细节决定品质”.教育管理的一切都从细节开始,每一个过程都追求优秀.我和管理干部们每日都和学生共同进餐,耐心地劝说孩子们吃青菜、吃蛋黄、吃水果.夏天为了让孩子们睡得安宁,我亲自组织安排科学安全灭蚊.

记得《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中说,人民对学校的满意度是“用脚”的.四面八方的学生和家长慕名而来,“多一个也放不下”.“教育是怎么写作,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品牌”.学校不断冲破“老框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个榜上无名的薄弱学校,5年时间,一跃成为荣获50多项耀眼光环的全国知名学校.我也获得了山东省创新校长提名奖,光荣入选“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我把荣誉证书悄悄地压在了抽屉里.

2009年9月,我又在滨州市滨城区委、区政府的重托下,和我的学校整体搬迁到了新建的设施一流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里,面对近四千名学生,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扎扎实实地走好了每一步.

2011年7月,我又做了山东省青岛经济开发区实验初中校长.

学校,我们的心灵“家园”

教育的阵地是课堂.教师的舞台在课堂. 我成长于课堂,根永远在课堂.从任校长第一天起,我除了必须参加上级部门的重要会议外,每天都进课堂听课.少则两三节,多达六七节,全校教师的课我听了无数遍,对每个教师都了如指掌.全校教科研活动我一定参加,教师参赛我要和他们磨课.每次听课后,我都和教师交流.最初,有很多教师都有“第一怕”——校长进课堂.不等他们进教室,我早坐下了.有时候课上了大半节,才发现我坐在某个学生身边.后来,全校教师习以为常,我不去听课他们反而不习惯,怕我“放弃”他们,主动邀请我去听评课,追到我办公室或打要我评课,他们说不忍心辜负我的期望.

校长事务性工作多,我又最不擅长应酬交际,只有坐在教室里,内心才安宁、纯净、淡定和超然.只要进课堂,我就关了手机.外人来访,办公室见不到我,打也找不到.大家都是一句话,“校长在课堂,不知道在哪个班”.当地教育圈和社会人士都知道我“不识时务”,“不善应酬”.久而久之,人们也就见怪不怪.有人说我不是当校长的“料”,没有校长“范儿”.我常常告慰自己,让别人说去吧,顾不了那么多.一个校长,管好学校这块地儿,带好教师和孩子们,此生足矣.

我的理想是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竭力为教师搭建更好的舞台,让教师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感.学校组织“专家智囊团队”,对教师“量体裁衣”,帮他们制定“个人成长路线图”.学校鼓励教师主动创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名师工程”、“教改会客厅”、“教师发展中心”等,一个又一个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新举措在校园扎根、开花、结果.在开发区实验初中,实施“凤凰计划”,制定“人才链”培养规划,实施“磨教材工程”、“七课工程”和“修身工程”,脚踏实地走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知道世界有多广阔.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2004年任校长后,我带领教师团队,南下北上,走遍四方,博采众家之长.我常常和老师们在宾馆里,在饭桌上,在回程的车上,畅谈,碰撞,斟酌,打磨,反反复复,殚精竭虑,终于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灵魂是“减负增效”,是“自主、合作、探究”,解放学生,也解放老师..

2011年我任职青岛经济开发区实验初中后,启动了国家级实验课题“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创新.现在已有23个子课题正在研究实验中.课堂活动始终围绕问题而进行,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整个教学过程概括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引”.

短短两年,开发区实验初中荣获了全国创新教育示范学校、当代著名教学流派和谐教学法示范校等20余项殊荣,18个省(市、自治区)的考察团到校交流.

建有“魂”的学校

我任校长已近10年,从滨州到青岛,从经济薄弱地区到发达先进地区,每到一处,我都力争建设一所有“魂”的学校.

在滨州滨城区清怡中学,根据寄宿制学校实际情况,我实践了“亲情教育”.清怡中学入驻新校区(现在为滨城区第六中学),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我又开始思考学校应该奉献给孩子怎样的九年?学校不仅必须为孩子九年的健康成长负责,更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责任教育”,把“尽责至善,追求卓越”作为校训,扎实践行“责任管理”,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人人能负责,有责必追究”的全员责任管理体系,实现了过程管理纵横双向无缝隙发展.

在青岛经济开发区实验初中,面对青岛大开发和大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提出了“完美教育”,倡导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了接近完美而不断自我超越.追求完美,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过程,表现在行动上是追求细节的完美,追求人的价值的最大体现.“完美教育”的思想核心是爱与责任.探索“完美教育”是让学校发展不断自我超越,最终办成一所每个学生愉快学习展现才华的“宜学”之校,每位教师都能感受职业幸福大显身手的“宜教”之校,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优质发展之校.


两年时间,学校创造了开发区教育多项“第一”:第一个以学校资源社会化为契机,全面实施开放式管理;第一个与教育部、教育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开通远程教学;第一个用“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模式实现减负提质,第一个利用先进的电子书包,实现课堂“无纸化”等

学校以润德教育为目标,创造着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以“润德课程、学科课程、健美课程、启智课程”为依托,构建为学生成长负责的课程体系,开设了40余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选择,并以艺术、科技等七大类27个社团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上千名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近百名学生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等

在我心里,教师和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每个教师都是我的知己,上千个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教师有急事难事,我排忧解难.教师结婚、生子、孩子入伍、上大学,我尽力亲自到场;教师或家属患病,我务必抽出时间探访.在滨州的时候,我千方百计,“哄着”、“逼着”老师们锻炼身体,变换花样组织文体活动,在大课间把教师“轰”到操场上,亲自带着他们跑操、打球.每到元旦、教师节联欢聚餐,我给每个老师敬酒.

人生天地间,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29年教育生涯,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我前进的路上,永远没有句号.

作者简介:李素香,1965年生,山东滨州人,现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青岛市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名校长等荣誉称号.兼任全国和谐教学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青少年素质教育培养课题组特聘专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发表《校长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培养专家型教师的几点尝试》等12篇文章,主编《经典数学》《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代数》《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几何》《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等多部数学专业论著.先后主持“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整体建构和谐教学实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省级课题.

(责任编辑 刘然)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