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普与普经典的方向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68 浏览:20845

近二三十年来,经典作品和经典作家遭遇了空前未有的“劫难”,曹雪芹与《红楼梦》也未能幸免.在不久前出现两地“读者”调查竟然将《红楼梦》列为最不想读的“名著”之一,甚至居排行榜之首.或许因为如此,主流报刊大声呼吁阅读经典、普及经典.面对如此形势,红学研究界是集体失语还是奋然出声,这是一种严肃地考验:空话、大话、不关痛痒的套话,乃至睁着眼睛说瞎话,必将受到世人的抨击、唾弃.那些真正喜欢阅读经典者翘首以待,希望红学研究者拿出自己的研究著作,普及型极强的作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作为经典的《红楼梦》的必读性和可读性.因为如此,今天我抱着非常感激的心情来参加这个会.下面我想谈几点意见.


近年来有些人时不时的指责说,红学界对《红楼梦》普及不重视,我觉得很多很多的红学出版物都可以证明这纯粹是一种攻击,是无的放矢.80年代以后,红学界做了大量的普及工作.《红楼梦》新的校订本,以脂本程本为底本的校订本,出了多少?几千万册.如果加在一起的话,上亿册.这个普及工作力度大不大?是不是红学界来做的?为什么要抹煞这个事实呢?这个普及是新媒体能够代替得了的吗?我认为,有些批评不是实事求是.197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成立以后,校订了它的新校本,前年达到400多万册的发行量,现在已经进行第三次校订,马上又要出版.出了普及版的《红楼梦》校注本之后又出版了《红楼梦》的汇校本,出了《红楼梦大辞典》《红楼梦稀见资料汇编》,难道这不是普及?我认为,要重视从事研究的学者,他们在那儿十年辛苦,二十年辛苦,真正送给大众普及的东西.为什么视而不见?在《红楼梦》转化成影视的这个过程中,红学界也做了大量工作,不能抹煞这个事实.我觉得这不公平,太不公平啦!八七版《红楼梦》,四个编剧都是红学界的人,民俗指导、监制人之一也是红学界中人,而且他们都是在红学界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有研究著述的人.配合八七版《红楼梦》的拍摄,红学界组织了北京、香港两地的《红楼梦》知识竞赛,时间长达三五个月.后来又组织了《红楼梦》的文化艺术展,难道这不是普及吗?我第一次意识到《红楼梦》的这些普及活动的意义,除了参加八七版的《红楼梦》制作之外,那就是到新加坡去办《红楼梦》文化艺术展.那时候,中新还没有建交.为什么一场《红楼梦》的艺术展,就能把新加坡的居民全部调动起来?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展出,参观人数达十几万人.新加坡才多少人?我在这一次活动当中意识到,红学研究普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活动,在它的启蒙时期,红学界是参与了的,而且成为学术组织的主力.通过这个事件证明,八七版的成功,那正是学术的介入,而我们后来有一些东西一再重拍,越搞越糟,就是抹煞了学术介入的作用.

这本书的出版,对大众普及提供了一个新的品种.尽管它还有很多需要加以改进、修改的地方,在出版上找出更恰当的普及形式,但是它是一个新品种,是经过埋头苦干十五年才拿出来的新品种.这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新品种.它再一次证明了,所谓的主流红学,它做了大量的普及工作.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争吵和争论,就抹煞红学研究的贡献.我认为抹煞、歪曲都是不公平的.

这些年来一些红学文章乃至某些“专著”,不少是在施展“搬运术”或是“烂炖回锅菜”(不是回锅肉).高明一点的有头有脸的“家”们大多是“自恋”式的在述说自己的“昨夜星辰”,好像他们的话重复一百遍就是真理了!相比一下,张俊先生和他的团队是在“担当”“坚持”,其治学精神尤显可贵.而今我们应当提倡更多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一味重复自己,重复他人.这是时代的使命,也是历史的需要!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