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城镇化体系的多维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89 浏览:21396

内容摘 要:城镇化是现阶段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不仅来自于产业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城镇化体系要给产业发展提供优势平台.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区位和环境等因素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在城镇化基础差,实现难度大的情况下,从城镇化体系发展的多维角度对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进行思考,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西部地区城镇化多维发展

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特点分析

(一)城镇数量少且布局稀疏

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口聚集度低,物流不便;工业化基础薄弱;民营经济不活跃;节能减排和环保压力大,无法简单承接产业转移;资金、技术、人才缺乏,很难接轨国际先进产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难以普遍提供基本公共怎么写作等,城镇化基础薄弱.西部地区的城镇数量少并且布局稀疏成为西部城镇体系发展典型特征.

(二)城镇结构体系不合理

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要求不同规模等级城镇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中间无断层也不缺环节,城镇的职能作用才能通过城镇网络依次有序地逐级扩散到整个体系.结构上西部中小城市占全国城市总量的51.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而作为区域经济中心或二级中心的特大城市、大中城市不仅比例较小,且城市的人口规模明显小于全国平均和中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缺乏作为沟通大城市与小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桥梁的中等城市,大中城市在区域城镇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大中城市发展滞后,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影响就难以有效传输,个别省区的大城市孤立发展,缺乏次级和更低一级城市支撑,城市的辐射功能难以扩散到小城镇,城乡融合的程度比较低,这必然会对工业化进程产生阻碍,无法充分促进周边地区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作为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小城镇既是农村地域内城与乡、工与农的结合部,又是城镇体系的基础,小城镇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西部地区众多小城镇不具备城镇功能,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普遍较差,交通、教育、科技、文化等设施薄弱,城市规划落后等情况.西部地区城镇结构体系缺乏梯度和结构互补,结构断层问题突出.

西部地区城镇体系成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滞后使城镇化缺乏重要支撑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一般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往往以经济为动力,由工业来拉动,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西部城镇化水平低的重要因素.西部特大型城市如西安、成都、重庆等城市无论是发展规模或发展水平与东部特大型城市的差距并不大,按照相关统计显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西部地区拥有城市13个,占全国城市总量的比重为9.6%,到1976年拥有城市38个,占全国城市总量的比重达到20.2%,到2000年底拥有城市120个,占全国城市总量的比重却下降到13.0%,其基本原因就是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比较缓慢,缺乏城市扩展的经济动力,同时现有城镇的扩张和成长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二)对于国家政策方针缺乏适应性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如撤县设市、撤乡设镇等,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和市场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下,中国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西部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甚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从1997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深化,从国家政策层面东部地区采取了更为开放的市场经济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明显滞后,西部地区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的城镇主要是以行政为特征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自身发展缺乏潜力和后劲,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西部城镇城市建设资金,也影响了西部地区中等城市的发展,另外我国以前实行的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使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

(三)内外因素的制约使大中型城市的壮大受到限制

西部地区现有的城镇体系结构受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制约.首先,从外部环境来说,一方面国家长期以来从宏观政策层面不支持大中城镇的扩容和发展,西部地区区位方面缺乏合理布局,经济和工业发展缺乏相互关联;其次,从内部因素方面来说,西部大中城市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内部因素存在问题,也是制约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和外来资金投入的重要因素.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思考

(一)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制度思考

西部地区受计划经济影响较重,城市发展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市功能受到限制,随着城区人口增加,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文体活动、商业怎么写作等方面产生多样化的需求下,公共怎么写作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城市逐渐丧失对人口的吸引力,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不到体现.从制度层面改革城乡户籍制度给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产生的约束,实现附加于户籍之上的就业、收入、居住、就学、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机会的人人平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人口的合理迁徙和聚集,使人口在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适度聚居,从而有效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激发西部地区农民土地资源保护和耕种上长期投入和经营,或者引进资本进入环境保护和土地开发领域,提高土地面积的单产、良种改造和农民投入的积极性,给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撑.

(二)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思考

城镇化的过程是文化转型、文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城镇化的过程一方面是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或怎么写作,另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转变,如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不仅是西部地区城乡关系的调整和农地矛盾的协调,也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调整和社会生活的进步.首先,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事非农生产或怎么写作,实际上是农业人口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其次,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从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最后,城镇化对社会结构会产生巨大影响,西部相对于中东部而言发展基础落后,在历史条件下城乡相对割裂,城市居民相对单一,但城镇化过程中更多人员进入城镇,促进城镇化的同时也使城镇地区的人员结构复杂程度会超过以往单一的农业社会,这也是对城镇地区社会管理提出的新挑战.(三)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宏观经济视角思考

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可以促进人口分布上的聚集,人口的聚集不仅会推动新的社会分工调整,也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城镇化的发展又会诱导农业的转化和技术进步,这样就会减小或克服不利因素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影响.从微观经济角度,人口聚集效应使生产者和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人口集中大大降低了市场生产和消费交换的时空间隔,适度人口集聚不仅是形成分工、产业升级的前提条件,而且还会促进区域内部分工的有效形成,同时也伴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这样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收益和竞争力.在实践中,城镇化的发展是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西部地区小城镇农民进出的机会成本远比进入大中城市要低,西部地区的地缘特点使农民可以方便的实现离土不离乡,由农业兼业化进而非农化这一过程实现人口转移和城镇化.而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减缓或避免农业优势人力资源的外流,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又避免经济发展低迷时规模化失业和返乡潮现象.

(四)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思考

在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吸取其他地方城镇化的经验,避免拿资源和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然后再治理的错误理念.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规模,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主,把人口从生态脆弱地区逐步迁移出来,同时注意西部地区的自然特点,加强对西部地区农村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治理,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移民或就地迁移等方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切实改善人们的人居生存条件.另外,在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地方特色进行保护和开发,使其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处理好城镇化和古村风貌的协调共存与和谐发展,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促进.

西部城镇体系结构完善和发展对策

(一)城市规划思路转向—卫星城的发展

卫星城是在大城市周围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西部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中对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发挥其带动作用,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扶持或带动周边小城镇,使小城镇成为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卫星城镇.这样既可以缓解特大城镇和大城镇自身膨胀发展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其对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例如,成都、重庆的卫星城市发展效果显著,发展中所形成的都市圈的效果已经显现,其他城市如西安、西宁、银川、兰州、乌鲁木齐在这些方面也正在加快发展.

(二)重点发展方向—中等城市的扩张和传递作用

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中,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缺乏良好的传递疏导,在西部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强化中等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加快中等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中等城镇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例如新疆的南疆盆地、内蒙古的西部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等需要合理规划并发展一定数量的中等城镇,在功能上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小城镇的发展,对于农民的合理迁移和产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要实现中等城镇的扩展和传递作用,不仅要在控制大城镇规模的同时合理发展中小城镇,强化中小城镇的功能,而且要让城市的发展在产业、功能等方面实现协调和关联,以促进城镇网络体系的协调发展,也可以消除西部地区城镇体系断层的结构特点.

(三)积极发展—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和完善

西部地区具有数量众多的建制小城镇,积极发展并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对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西部地区众多的小城镇相对于中东部地区的小城镇来说还缺乏规模和功能,但小城镇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积极发展小城镇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引导和扶持,结合地方经济和区域特色,使城镇发展的效益和辐射作用最大化,依据所在区域的具体条件有的放矢地开展,避免行政行为主导或盲目发展,使城镇建设资金和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镇化体系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这不仅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城镇化的内在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而使西部地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缩小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使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水平明显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