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理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10 浏览:142290

【摘 要】标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解释与市场实际的差异早已被学者和投资者观察到,行为金融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给了学者和投资者研究金融市场的崭新道路.行为金融学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刚刚起步,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行为金融学中一种心理偏差--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展现了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脉络、过度自信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在资本市场上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等.

【关 键 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心理学实验,市场异向

一、引言

现代金融经典理论对理性人在金融市场中的规范行为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然而,现实当中的个人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的个人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行为与现代金融经典理论的差异甚至是矛盾,促成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利用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投资者偏好,决策等相结合来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Statman,1999).本文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理论,对相关领域内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

二、过度自信的心理研究

人们在生活中、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都会对自己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自己获得的信息的准确程度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Fischhoff等,1977).可以认为,过度自信就是对于事情的判断过于肯定了,即低估了后验分布的判断范围.

Oskamp在他的心理学实验中,把过度自信简单的定义为超出正确范围的自信.在他的实验中,心理医生的自信程度与其诊断的准确性极不相称,过度自信的程度随着任务重要性的上升而升高.后来,Fischhoff把这一实验的现象定义为对“正确性没有保证的信念”.

在另一系列的关于常识性问题的实验中,Fischhoff进一步证明人们对自己的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即人们常常高估自己所掌握的常识和信息的正确性.(Fischhoff,1977).同时,他也定义了难度效应(Fischhoff,1977),这一效应意在说明过度自信在越困难的任务中越明显,而在容易的任务中则会表现出过度的不自信.

对肯定性错觉的研究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即优于常人效应、盲目乐观,控制错觉等.心理研究表明,人们通常倾向于认为在一个团体中,自己的能力超过了平均水平,即对自身存在不切实际的积极看法.在一系列实验中,被实验者他们自己认为的在团体中所做的贡献高于实际(BabcockandLoewenstein,1997).盲目乐观在事件发生的客观概率较高或者被认为是可控时提高(Weinstein,1980).

另外一些心理研究也表明,人们通常认为自己有机会影响事件的发生,而这些事件实际上基本上,甚至完全是随机的,这称之为控制错觉.更进一步的,如果再加入一些与个人能力有关的因素,如竞争,选择,熟悉程度等,相对于之前的纯粹概率选择事件,人们对于事件的控制错觉将更加严重(Langer,1975).

心理研究领域对过度自信的研究理论很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如果这些理论与实验的结果是正确的,则其对经济与金融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在经济与金融学界,也有一系列对过度自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三、金融领域的过度自信研究

金融领域把过度自信作为研究热点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过度自信与一些市场异像有关,如证券的长期偏离,过度交易以及处置效应等.这些现象质疑了经典的有效市场理论,以及市场理性的存在性.在这一领域内,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包括了理论模型研究、市场数据实证研究等.

投资者、内部人以及做市商可能会高估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因而会产生优于常人效应,这将使市场的交易量放大(Odean,1998).同时,过度自信会增大市场容量和市场的波动性,使市场更有效率,并且让投资收益降低等(Benos,1998).


另一方面,一些模型预测了过度自信投资者将取得较低的收益(Gervais,Odean,2001),这是由于过度自信投资者不仅过度交易,还增加了其组合的波动性.Barber和Odean(2000)对美国某大型折扣经纪商所属的78,000个家庭的头寸状况和交易活动(样本时段为1991年1月到1997年1月)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过度交易会大大降低投资者的收益率,其根源在于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的倾向,从而导致过高的交易量和交易成本.

Daniel等(2001)建立了一个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过度自信的存在使得股票均衡偏离.这一偏离可能部分被理性投资者的对冲操作消除,但是由于风险规避,很可能不会完全使回到理性的均衡水平.

采用金融市场的交易数据来研究金融市场中的过度自信始于2001年的一篇广为引用的论文(Odean;Barber,2001),该论文使用了美国个人交易账户数据,广泛的研究了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从此以后,市场数据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

如果频繁写卖的投资者的收益低于交易较少的投资者的,就可以证明频繁写卖的投资者过度交易的存在.Barber和Odean(2000)对美国35000户家庭1991年到1997年间的交易数据的研究得出了上述结论.基于男性相对与女性过度自信的心理学理论检测设,Barber和Odean(2001)证明了男性确实比女易的更多,平均收益也更低,从而论证了过度交易与过度自信的相关性.

对1963至2001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基于过度自信理论的实证研究发现了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的多方面影响(Chuang和Lee,2006).投资者对私人信息反应过度,对公共信息反应不足.同时也发现了过度自信投资者表现出自我归因,以及在获得市场收益之后倾向于持有更具风险的资产组合.

对国外相关文献的研读中可以发现,过度自信在金融市场上的研究与心理学领域的结论息息相关.同时,金融市场中的研究更亟待与摆脱心理学实验的限制,依靠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市场中的交易数据来证明心理学检测设的成立和过度自信的存在.

四、结论

行为金融学领域对于过度自信的研究正在慢慢深化.心理学实验和实证研究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而过度自信理论的完善是调和与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学者们对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将更加的慎重,需要新的实证方法来测量、估计市场过度自信的存在情况及其程度,并更好的用这一理论框架来解释投资者行为以及市场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