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贵州一路走来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25 浏览:131116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一项比较研究表明,贵州区域经济竞争力总体而言与东部发达地区不在同一层次,与西部的川、桂、渝等多数省市也有较大差距,只略好于宁夏、青海等地.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要在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内对外的改革开放,提升区域竞争力成为一道迈不开的坎.

在全省范围内,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和规划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自然农业经济向以工业化为重点的综合经济、行政区经济向跨地区的经济区域的转变过程,主要特点是围绕农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和行政区域经济来展开的.

1955年,国家农业部在研究农业发展区划中,把贵州省划分为黔中、黔北、黔东、黔南、黔西南、黔西北六个农业区,这是贵州最早以农业经济来划分区域经济布局.开始从战略上对贵州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总体部署的是199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将贵州乌江干流沿岸地区、六盘水―攀西地区和南北盘江―红水河沿岸地区作为能源、矿产的重点开发区,并纳入了贵州省“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对贵州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总体说来,这些区域经济布局都没有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也没有兼顾到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布局,所以整体上没有形成具有带动效应的区域经济竞争力优势.

“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为贵州发展带来了良机,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一批经济强县成为新的增长极.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批能源产业集群,建设生态文明为部分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长期以来在行政区划框架下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置规律.打破行政区划、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贵州“十一五”期间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在充分调研后,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经济区域划分和‘十一五’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对贵州经济区域划分提出了三种设想.

第一种设想是以贵阳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以遵义市、安顺市和都匀市三个次区域中心为城市支点,形成城市经济圈和通道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区域,即“一圈三支点”.第二种设想是“一圈两翼”,“一圈”即贵阳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两翼”即黔北综合经济区、贵州西部(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经济带.第三种设想是“一圈二区一带”,即贵阳城市经济圈、毕水兴经济带、黔北综合经济区、东南部特色经济区.

三种设想都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都兼顾了贵州的基本省情和实际情况.“一圈三支点”的设想主要考虑和强调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主要考虑走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的梯度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圈两翼”的设想侧重点在于推进条件成熟的经济区域发展,发挥对其他经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两种方案都是一种扶优思维,实施起来,地区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一圈二区一带”的设想基本覆盖了全省87个县(市、区),更能体现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有利于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达到缩小地区差别的目的.


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办研究员吴晓军说,在编制贵州省“十一五”规划时,把贵州大的板块确定出来,分成四大经济区,既包括了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也包括城市作用和民族文化特征.

这样的规划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王青云认为这个战略构想实际上跟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经济圈、经济带、经济区”的思想是一致的,实际上是为了充分发挥(全省)各个地方的经济社会资源优势,然后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的基础条件,利用它的发展潜力来推动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2007年4月,“一圈二区一带”的区域经济新布局写进了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成为贵州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向.

至此,贵州区域经济的全新布局蓝图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