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经济作物的拐点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54 浏览:9943

粮食“九连丰”之后,农副产品胶着,连饲料成本暴升的猪肉也未现升势.主粮丰收回落,农民惜售;可没有财政补贴的经济作物同样价低伤农,“蒜你狠”、“苹什么”那些供给匮乏的代名词一夜之间绝迹.18亿亩耕地之外,中国土地的生产能力似乎是无穷的,全球范围看也是如此.一旦度过了作物漫长的生长期,果实集中喷发,便再没有蹿升的道理了.

经济作物增产潜力上最有代表性的是油棕.自今年3月,棕榈油的已经从高点9000元/吨跌去了40%,除了国内对食用调和油添加的严格限制,原产国产量大增是主要推手.这一原产于非洲的油料植物单位面积出产油料的能力是大豆的9倍,种植3年后开始成熟结果,盛产期长达近20年.近年来,油价节节攀升,种植油棕成为获利丰厚的行业,在马来西亚,很多非种植企业也购地开荒,2008和2009年出现大规模再种植活动,油棕种植园的扩张达到一个.自去年开始,新种植的油棕开始进入成熟期.

如果说曾经世界产量第一的马来西亚的土地还有极限,其近邻印尼的可开发土地则十分广阔.2007年以来,印尼超过马来西亚成为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其棕榈油主要产区在苏门答腊岛,一个岛屿的棕榈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印尼总面积产量的80%.而苏门答腊岛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4,意味着若不考虑种植园对原始森林的破坏,油棕还可找到相当的拓展空间.在亚洲国家,随着经济渐次进入工业化,土地资源的开垦利用也是从发达的国家向后发的国家拓展的.土地面积之外,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会促进产量提高,印尼棕榈油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生产效率为3.8吨/公顷,远低于马来西亚的4.6吨/公顷.正是有了这两方面的潜力,印尼提出在2011年预期产量2320万吨的基础上,2020年将产量提升至 4000万吨.当前,全球的豆油产量也不过4000余万吨.


另一种国内供给过剩的经济作物是白糖.去年还是“糖高宗”的白糖从8000元/吨跌至今年的5000元,即便这样,白糖仍利润丰厚,国内蔗农则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前两年白糖高高在上,一个原因是甘蔗种植的成本连年高企,种植面积萎缩,再加上水旱灾害导致南方部分地区甘蔗绝收.可糖价涨起来之后,蔗农的积极性便调动上来了.如去年白糖稳定在6500~7500元的范围,收获一亩黑皮甘蔗可获5000~6000元毛收入,除去各项开支,可获纯收入2000~3000元,这笔收入远超过稻米和小麦等作物,各地于是纷纷扩大种植面积. 甘蔗适应性强,在亚热带和热带可种植于水田、水浇地和旱地上,坡地也可生长,这就使得甘蔗和水稻、蔬菜乃至玉米的替代容易而频繁.近年一些地区蔗农上山种甘蔗,还出现了路边退耕还林,山上毁林开荒的现象.甘蔗种植中,蔗农多种植宿根蔗,一季收获后,留在土壤中的宿根可再度萌发生长出新茎秆.正常下,考虑蔗农的劳动力成本,与其他作物比较,新植蔗都是亏本的.宿根甘蔗因省去了整地和种植的费用,蔗农能在第二年到第四年的时间里获利.甘蔗的这种生长特点也就决定了在前年和去年大规模种植的甘蔗,今年开始集中上市,并且,即使低,蔗农也不舍得平整了土地,换种其他作物.东南亚国家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更廉价,受影响前两年扩产动力更强.另外,甘蔗新品种在这轮扩产中得到推广,一根多株,带来了增产的新潜力.

多年生作物的生长特性决定了农产品波动的长周期.短季节品种诸如蔬菜则是另一种律动.无论何种作物,农人们会在杠杆下把自己的劳动力和土地的利益最大化,这期间也布满陷阱.全国粮食“九连增”的背后是9年中玉米和稻米均翻番,在最低收购价和市场的双重刺激下18亿亩耕地和其他土地发挥出潜力.但在去年农副产品达到顶峰后,今年要么持平,要么下降.“九连增”后农副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已经有了初步的扭转,尤其是多年生的经济作物,或面临着长期的过剩局面,会持续低迷,谷贱伤农的问题会愈发严重.而农业之外劳动力还在持续上涨,并以远高于农产品的幅度.

对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是一个颇费踌躇的难题.只有加大收储力度,以比往年更大的幅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才能保证农民不撂荒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