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政府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14 浏览:18454

摘 要 :金融企业集群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步骤,金融企业集群发展更有赖于市场的引力和政府的推力.文章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金融企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动力来源.进而以上海为例,从发展战略、市场开放、金融生态建设等六个方面深入论述了金融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关 键 词 :金融企业集群;动力机制;政府作用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1-0056-04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金融企业集群是指具有地理接近性、行业接近性和社会接近性的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企业通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的协调、配置和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达到一定规模和密集程度介于金融市场组织和金融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网络组织.金融企业集群发展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步骤.大量金融企业的空间集聚和功能发挥并不是一种偶然的自发现象,是在一定的力量作用下完成的,这就是金融企业集群的动力.正是这种动力驱动了金融企业集群的发展,这种动力的来源可以从内在的和外部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本文将在分析金融企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以上海为例深入探讨金融企业集群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一、金融企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一)根植性是金融企业集群产生的客观基础

新经济社会学的代表人物Granovetter(1985)把经济行为对特定区域环境关系(如制度安排、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风俗、隐含经验类知识、关系网络等)的依赖性称为“根植性”.根植性是金融企业集群长期积累的历史属性,是资源、文化、知识、制度、地理区位等要素的本地化,它是支持金融企业生产体系在地理集中基础上形成产业链条的关键因素,根植性一经形成,就很难以复制.

这种根植性,一是来源于社会资本的形成.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信任、规范和网络,社会资本推动了协调的行动和合作的网络,成为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收益创新发展的关键因子.区域内金融企业与机构的空间接触使金融企业具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而形成共同的路径、概念和标准以及共同的区域文化为基础的行为规则、一致的语言和集群内的隐性知识,提升了区域内金融企业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由于其创造虚拟产品在交易和空间上的特殊性,企业之间表现出一种更为密切的网络交互特征.共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关系使区内的金融企业在现代网络式创新发展中具有指导和协调功能,这种社会关系的存在为合作和集体做大蛋糕,实现空间上的集合和双赢提供了基础,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和利益,进而构成金融企业集群的一种结构化行为方式.

二是来源于制度.制度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由法律规定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则由社会习俗、默认的交易“游戏”规则和集体行动惯例等构成.正式制度的优势在于具有强制性,有时比非正式制度更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是互补的,它的存在可以降低正式制度的运行成本.形成集群的制度根植于本地化中不同层次相互联结在一起的社会结构、金融、政治和经济特征的组合.处于同一区域内的金融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似的行为偏好和“路径依赖”,彼此之间达成了一种相互的默契和潜在的规则,使金融企业通过集群式发展更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

(二)金融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具有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

金融产品具有高度流动性和信息敏感性的特征.Porteous(1995)运用信息流理论分析认为,塑造和发展金融企业集群的背后力量,大致可以从“信息外在性”、“信息腹地”、“路径依赖”和“不对称信息”来解释,这背后的力量是金融集聚区地位兴衰的决定因素.Bossone等(2003)认为金融集聚主要源于信息的溢出,金融相似度检测(信息提供商)的参与使得投资者与通过银行借贷而经营的企业家之间信息交流充分,从而提高了整个投资价值链的利润,金融相似度检测在提供投资活动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定价分享一部分利润.对于那些支付手段复杂而且信息灵敏度高的股票和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投资者和券商在地理位置的接近有利于掌握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

Gehrig(1998)从金融产品流动性和信息敏感程度角度分析认为,对信息较为敏感的金融交易更可能集中在信息集中与交流充分的中心地区,从而形成金融中心,而对信息不敏感却对监管成本差异更为敏感的金融交易,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与交易限制的放宽使得金融资产交易成本下降,偏好于城市的郊区.他进而指出存在着影响金融企业集群产生的向心因素和离心因素.其中,向心因素包括规模经济、信息溢出效应、市场的流动性.由于规模效应,金融业者相互间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资金的流动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这些因素对于金融行业聚集至关重要;离心因素则是指市场进入成本、政治上的干涉以及地方保护等.这些因素往往造成金融业进入的壁垒,不利于金融企业集群的形成.瑞斯托劳拉詹南(2001)从金融产品的流动性方面的分析认为,一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或一个重要国家的政府债券在实际上是一项商品,在各个地方都可以同等交易,而逻辑上这种交易更倾向于在流动性好的大金融中心进行.

(三)“客户追随”是导致金融企业集群的市场基础

金融企业集群的产生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密不可分.各国学者对金融机构跨国经营的动机做了大量研究,其结论相当一致:一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扩张主要是为本国企业怎么写作,其次是为东道国企业怎么写作.对于跨国金融企业而言,当这些企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地区,将有助于与其有前向和后向关联的产业在同一特定地区的建立,以满足其投入自然资源或中间产品和产出需要.这样金融类跨国公司和它们的客户彼此都能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彼此有密切经济联系的企业集聚的形成,有利于专业信息的传递、接收,可以建立信任感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活化资源、扩大信息交流、减少不确定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各自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国际直接投资、资本流动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直接刺激了金融企业集群的产生.

(四)金融企业自身的异质性为金融企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可能

根据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能力知识集合体.企业内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其中对企业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被模仿和替代的,因此企业是异质的.金融企业的异质性表现在:不同的金融机构根据特有的生产要素嬗合要求和经营流程路径以及资源管理禀赋进行生产,形成了各自特有的知识能力集聚通道和不相似的核心能力.即使是提供同一产品的金融企业也由于各自的知识生产和配置路径不同积累了各自的能力、经验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体化进行的多元化生产的成本特别是不同能力之间的磨合成本是昂贵的.在金融企业能力不相似但存在互补的情况下,通过企业集群的形式来进行金融交易,有利于企业吸收更多的知识进行创新,有利于协调不同金融企业之间的知识,进而形成鲁特布的“认知范围的外部经济”.也即是说,在需要形成高效率的复合型产品创新时,即金融企业能力不同但需要互补时,采用企业集群的形式将更有利于形成范围经济.

二、金融企业集群发展的外在激励机制

(一)经济全球化加快了金融企业集聚的步伐

全球化趋势对于金融企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金融企业进一步向大都市集中,国际大都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向工业、商贸、金融、信息中心综合型转变;都市用地逐步由工业和居住用地为主向第三产业用地转变;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和传统零售业向城市边缘和远郊转移;规划改造和重构中心商务区,成为国际大都市提升城市综合怎么写作功能和增强经济实力的潮流.而中心城市一旦形成,以跨国公司总部为微观行为主体,以金融中心(或CBD)为空间载体,以全球城市为网络节点,通过资金融通和资本运作来实现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并持续带来集聚地及周边地区交易的增长、投资的繁荣和产业的扩张,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政府财政收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断强化该城市的地位和功能.于是在这些城市内部逐渐形成了以商务功能为主导的商务区,银行、公司总部、星级宾馆等高层次的现代怎么写作产业比重日益攀升,金融产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大量集聚,最终使这些商务区成为全球(或地区)控制中心,促成金融企业集群的形成.

(二)生产者怎么写作业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企业集群的形成

全球化促进了以生产者怎么写作为核心的现代怎么写作业蓬勃发展.国际大都市由于具有丰富熟练的人力资源,前、后向联系的机会等优势成为怎么写作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首选地,生产者怎么写作业在大都市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并最终导致金融企业集群的产生.莫伦考夫认为,纽约金融企业集群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强大的生产者怎么写作业,它的发展水平主导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而金融企业的集群式发展又是推动生产者怎么写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三)政府政策行为为金融企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支持

虽然金融企业集群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过程决定的,但是由于沉淀成本、不可分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使监管制度和政府政策对金融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政府政策行为主要用来解决集群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具体到金融企业,就是避免区内金融机构恶性竞争带来自相残杀的创伤.因而,政府特别是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基于本地利益的考虑有动力刺激金融企业实现产品的经营和联合,支持区域内金融企业集群式创新,减少区域内金融机构的摩擦,进而提高本地金融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四)城市功能扩张促进了金融企业集群的演化转移

金融企业集群最初总是选择那种在资源拥有、交通区位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区域;如果在某一个区域或城市的金融企业集群潜力初露端倪的时候,政府可以有清醒合理的定位、积极扶持,那么金融企业集群的规模将得到迅速扩大,其金融集群等级地位很快也会得到提升;当金融集群地位巩固、辐射效应逐渐放大的时候,进驻该区域的金融企业以及与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将对金融集聚的深度、广度发挥出核心作用;最后,如果要想金融企业集聚效应能够保持并不断升级,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与专家的参与,将成为关键.可以说这些因素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和促进,共同形成城市功能扩张的基础,进而推动金融企业集群的良性循环.

三、金融企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以上海为例的分析

通过上面对金融企业集群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不难看到,金融企业集群发展有赖于市场的引力和政府的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现代经济背景条件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力作用,通过政府作用的发挥,提升市场的引力;通过政府制度创新,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推动作用,不断缩短集群创新的时滞.

(一)实施金融企业集群良性互动发展战略

以上海为例,由于我国的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大都不在上海,这直接影响了其金融的竞争力,使上海无法承接大型的国际性金融业务.所以,上海应当发挥现有优势,通过收购、兼并、增资、重组等方式建立本土的大型金融集团,努力培育上海新的跨国界多品种货币金融交易市场体系,从而开拓新业务和新市场,提高上海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首先,树立大金融业的概念,创造金融产业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使现有的金融企业形成“合理分工、两极分化”的趋势.对于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金融企业,鼓励其通过整合核心业务、外包非核心业务的方式着重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对于规模小、实力弱的中小金融企业,鼓励其积极进行边缘业务和产品创新,加强与大型金融机构的合作,在互补中增强整体竞争能力.通过大小金融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际金融企业集群和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完善金融市场功能,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怎么写作,促使金融企业集群内各金融企业融合发展.建立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机制,形成多种类型金融企业互动发展局面.再次,努力构建大型金融集团并集聚国际金融机构.

(二)加快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步伐

金融市场的开放能够吸引多种形式的参与者,增强市场的影响力.目前,上海的金融市场对内对外开放正在稳步推进,但其辐射范围仍比较狭窄,影响力不大.因此,必须通过政府的有效指导,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金融企业集聚.一方面,政府要利用WTO过渡期结束大量外资金融机构涌入的机会,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具有规划性地引进目前金融产业链欠缺环节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各地方金融企业之间要加强协商,通过市场化、有偿的利益调节机制和安排达成双赢的格局.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企业集群的发展初期,上海作为金融集群的核心城市,集聚作用大于扩散作用,省区之间金融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将扩大,更需要加强省区之间政府协商,进一步为长江三角洲金融业的集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加强金融生态建设

金融企业集群所在地一定是市场秩序良好、经济运行效率很高的城市.建设金融企业集聚和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是加快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企业集群的基础.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政府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协调怎么写作,完善集群内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中外资金融机构以平等的竞争条件,形成有利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发展的市场环境、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E-CBD是新经济条件下金融企业集群的创新模式,它具有实体金融贸易和虚拟金融贸易的双重结构.它以EDI(电子数据交换)、EB(电子商务)、EF(电子金融)等信息技术为基础支撑,以EM(电子货币)为主要媒介,以国别、人文为地缘标志,通过面向世界的现代化电子金融贸易商务区,实现电子化空间转移跨国界的金融怎么写作.构建E-CBD怎么写作平台,一方面可以构筑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加快中外金融机构集聚,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有助于金融企业迅速吸收创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金融业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通过推进金融信息化,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上海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四)鼓励金融创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最重要源泉.金融企业集群区别于单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根本优势就是网络创新优势.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把握国家宏观改革方向的基础上,上海要进一步试点、创新开放金融业的制度安排,大胆探索和试用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手段,为金融业的发展开创道路.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根据上海现有的优势和条件,积极推进金融离岸业务、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金融新产品来拓展金融渠道,提高金融流量,这有利于吸纳大量境内外资金,吸引大批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上海,也有助于为金融企业集聚打下基础.

(五)加快金融企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配套产业发展

社会资本是人们在长期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守信任机制和社会规范,以及默认的知识交流和学习机制,社会资本的培育对于金融企业集群根植性的培育具有积极意义.社会资本既包括金融企业集群发展所需的硬件条件,又包括集群竞争力提升所必需的软件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在金融市场结构、监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在金融支撑的软件发展上仍然存在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在金融人才吸引、金融法律、信用体系建设、信息咨询、评估机构建设上还较为落后.因此,政府应该着眼于金融企业集群的长远发展,合理规划金融业的配套支持产业.一方面通过建立专门的人才基地,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不断为金融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逐步推进金融产业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适当优惠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国内外知名相似度检测咨询怎么写作机构入驻,对核心金融产业发展形成有效的支撑.

(六)完善监管体系,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高效的政策监管和支持是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企业集群的有力保障.伴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日益明显和集群内金融企业合作的日益广泛,有效防范跨行业金融风险,建立金融综合监管协调机制,才能维护集群内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行和金融市场安全.因此,政府要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和严格的规则建立起交易所自律管理与政府行政监管并重的格局,规范二者的职能和范围.同时,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打造防范严密、处置迅速、化解有力、风险可控的金融格局.

总之,在上海金融企业集群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并有效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因势利导,迅速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市场引力,提高金融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