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系变革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502 浏览:44163

【摘 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同国家经济的血液,有效的金融体系已经成为有效支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改革是国家经济改革有效推进的关键环节.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通过对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的回顾总结,从经济制度与金融发展的相关角度分析建国后中国金融发展的变迁轨迹,研究探讨金融体制变迁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及影响因素.

【关 键 词 】金融体系金融与经济金融体制

在现代经济中,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密切相关,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经济理论研究和各国历史实践证明,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金融的发展,金融是资源配置的中心、宏观调控的中心和稳定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表明,中国的金融资产获得快速增长,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金融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中心,不断在要素市场和宏观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俨然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

一、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197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运行体制改革,是经济运行体制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改革的整体进程体现为市场作用的不断扩大,最终达到使市场成为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方式.从市场化程度分析,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是中国经济运行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探索阶段.从重视价值规律,到计划和市场双轨运行,再到突出市场机制作用;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实行“放权让利”,承认个人、家庭和单位团体、地方有各自的局部利益,允许自由市场和交易的存在,允许个体私营经济有一定发展,鼓励发展商品经济,再农村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各种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和探索,开辟“经济特区”,探索对外开放.这一阶段中国经济运行体制的市场化得到了起步和扩大.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是中国经济运行体制市场化体制初步建立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建了“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框架,这一阶段中国经济运行体制市场化改革得到了全面、深入、有序地推进.

第三阶段为2002年后,是中国经济运行体制市场化的完善阶段.十六届三种全会全面部署建成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包括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推进力度,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快资本要素和重要资源的市场化步伐等各方面,不断将市场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二、我国金融体制变迁回顾

随着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的金融体制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建立起了中国市场化的金融体系.金融体制改革也体现出了渐进式的特点,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逐渐转化为当前的多元化金融怎么写作的金融体系.按照金融制度改革的过程和深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6年,是我国金融制度的创新阶段.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后,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探索,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银行取信用渠道运用的资金占社会资金的需求剧增,“大一统”的金融体制难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也随之启动.按产业分工恢复和成立了四家专业银行,试行商业化信贷和货币发行的分离,实现了从单层银行体制向双层银行体制的转变.

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3年,是我国金融制度的增量供给阶段,金融机构进一步多元化发展.“渐进”的理念在中国经济改革乃至金融改革的影响深远,由于最终目标是全面开放,在开放以前在国内扶植足够数量具有足够竞争力的金融机构被认为是金融改革过度阶段的重要步骤.在此思路下,组建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保险、信托、政权以及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向外资金融机构打开了市场准入的大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金融体系.金融宏观调控由行政调控和直接调控向经济调控和间接调控转变,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也开始使用,中国现代市场化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得以建立,计划金融体制进一步向市场金融体制迈进.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是我国金融制度的规范发展阶段.创立了金融监管体系,颁布了《商业银行法》,规范了金融的监管和法律监督;实行了商业银行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分离,加快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全面启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成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实现了汇率并轨,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将巴塞尔协议作为银行业资本充足的统一标准,并认真落实和兑现WTO有关承诺,加大金融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阶段,2012年之后,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混业经营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结束,进一步促进了金融自由化发展.从2008年以后证券行业的地域垄断格局逐渐打破,证监会对于证券公司跨省开设营业部的限制逐步减弱,到2012年券商非现场开户提上日程,如最终批准执行,理论上完全打开券商之间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2012年互联网金融正式启动,第一个放开的金融业务为基金代销,互联网金融公司业务范围从此不再受到地域限制.于此同时,银行业混业经营也早已启动,目前银行不仅可以代销基金,还可写作技巧黄金业务.


2013年起,尽管金融业还未实现完全自由化,但自由化竞争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朗,同时2013年以来政府对金融产品创新与营销创新的政策已经逐步放开,可以预见中国金融业的完全市场化的大幕已经拉开.

三、我国金融体制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的相关度来看,我国的金融体制发展和金融结构严谨存在着与西方国家相同的因素,即体现了经济与金融之间的一般关系.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业迅速发展,金融资产总量大幅度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518亿发展到2011年的47564亿,金融资产总额也从1978年的3418亿发展到1289800亿.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实践反应出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相互刺激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够将储蓄自己有效动员并引导到生产投资上,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蓬勃的经济发展也通过国民所得提高和 金融怎么写作的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金融业的发展.经济发展对金融制度和金融业都提出了必然要求,而这些根本上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

然而,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西方国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丰满、成熟和精巧的体系,并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但对于我们而言,市场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都是外部引进的,并不是内在自发形成的,中国的市场化也只能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闭关与这种制度的完善想联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相制约的复杂关系,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市场化的模式和道路,规定了中国市场化的可能性边界和基本的约束条件.

因此,在转轨过程中,我国的金融体制发展还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因素决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分配制度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政府对金融结构调整的支持程度,都是经济体制转轨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这些都需要逐步进行改革和调整.这也是金融体制改革上我们采取从试点到推开的方法,走渐进式发展道路的原因.

四、中国金融体制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很快,有效地支撑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迈进的经济改革.从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业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在政府的有力控制下,通过走渐进式发展的道路,金融市场已经初具规模,金融自由化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金融市场可以说几乎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也是政府主导的渐进式发展过程.所以,金融市场的控制也非常严格,从金融市场构成来看,目前依然是以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市场;银行存、贷款利率也仍然受到银行的严格控制;国有金融机构也未能实现适应市场化经营转变,以上这些都表明,目前的中国金融市场还是一个相当程度上受抑制的、被分割的、不完善的市场.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新的阶段,需要我们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适时选择理想的发展路径.在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方面,我们必须继续深刻认识和研究金融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根据当前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结合金融总量和结构发展的现状,及时调整今后改革和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