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视角下:农村金融生态问题金融优化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405 浏览:146875

摘 要:本文从农业经济视角认识农村金融生态问题及其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金融策略.

关 键 词 :后危机时代;农业经济;农村金融生态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8-0029-03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关系日益密切.后危机时代,如何从农业经济视角认识农村金融生态问题及其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采取相关金融政策措施,支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打造良好农村金融生态,实现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协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金融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农业经济视角下:农村金融生态凸显脆弱性

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从农业经济视角看,后危机时期农村金融生态“农村金融发展成长中所需要依赖的农业经济基础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凸显.

(一)农村产业的自生能力不足在危机中凸显

农村产业自生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科技成果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不尽如人意,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不足,农业资源的生态保护由于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农业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和抵御外源性生态侵害的能力下降:农业生产要素(资金、物资)的运筹能力不足,资金在农业经济部门的资源稀缺性尤为突出,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资金往往从农业流向农外、从农村流向城市,农业社会化怎么写作能力不足,物流怎么写作、资金流和信息流怎么写作不相匹配,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农田设施保障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力不足,包括身体素质、教育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现代意识等还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二)农村经济外部依赖性在危机中凸显

农村社区的解体与农民社会身份的缺失导致农业对工商业的依附地位进一步加强,由于出口需求的缩减,城市相关产业经营不景气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回流,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危机之初的农民工返乡潮,一方面暴露出农村产业结构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农村社会由于缺乏自立对外部所产生的依赖关系.长期以来,农民工处于“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候鸟式”流动状态,其返乡行为始终与其外出行为长期共存,从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农民工大量迁徙流动,预示着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民的主业和主要收入来源,而农村经济中的农业极有可能演变成为粗放式的“业余农业”.

(三)农民增收的难度在危机中凸显

金融危机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疲软,主要农产品的下跌趋势十分明显,这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行与销售行情的下行更是严重伤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仅妨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并且对稳定中国的农村与农业生产也是极为不利的.金融危机还使得许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对进口的农产品设置各种新型贸易壁垒,人民币的升值也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四)农业结构失衡在危机中凸显

首先是农业市场结构失衡.由于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农产品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影响市场的主体由卖方市场转变为写方市场,产品的竞争由数量竞争转变为质量竞争,市场范围由本地市场扩展到外地市场,由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然而农业结构调整并没有跟上市场的需求,市场目标导向不清,产品缺乏竞争能力,产销策略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其次是农业产业结构失衡.农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已成为许多农产品“卖出难”、下跌的重要原因,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盲目跟进等原因造成新的趋同,又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的恶性降价竞争,隐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是以牺牲当地资源优势和经济效益为代价的,这种规模不经济的发展业态是导致数量型农业增长模式的根源.

三是农业区域结构失衡.在市场条件下,产品的质量需求使资源优势显得特别重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就是在不增加投入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收益.目前还不能做到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地域分工,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集中度高的、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础,区域比较效益不突出,获取交换价值空间极其有限.

二、农村金融生态的脆弱性影响农村金融发展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影响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改革强调的是市场化的道路,农村金融供给的利益调节机制必然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面对比较效益处于不利地位的农村产业,金融部门优先把资金配置在第二、第三产业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金融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名为“支农”的机构或资金,往往倾向于离开农村,而农村信贷资金强烈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农村金融供给的利益调节机制与农村比较效益的错位带来了明显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成为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伴随农村经济比较效益低下的是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以及成本与风险、非生产性借贷为主这四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问题.所以,如果金融机构自然选择,它们会纷纷离农而去;而如果政府强令金融机构支农,农村金融机构又别无选择的话,则因无法克服上述四大问题带来的成本和风险问题,会累积损失,最终变成“问题金融机构”.

(二)市场需求不可持续影响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化解经济危机,一般认为以农村市场为突破口,国家出台了汽车下乡补贴、农机具下乡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一系列措施,目的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这一政策效应虽然明显显现,但对于启动庞大的农村市场确是杯水车薪.属于低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其边际消费倾向应该大于城镇居民,然而由于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村家庭的高储蓄倾向,因此,启动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要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前提.在农村市场的消费基础不巩固甚至还十分脆弱的情况下,很难想像会给农村金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作为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而利益受损的农村和农民,应该得到必要的相对利益补偿,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目前看来,实现这一过程主要有两种可行的途径:一是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加农村收入、提高农业补贴,或者通过政策性金融弥补市场失灵.二是推进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吸引资金回流农村,通过资本输血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前一种途径属于一次性外部补偿,后一种途径则内生于制度变迁产生的市场扩容,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支持.因此,必须尽快调整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价值取向,出台可行的替代性调整方案与政策,在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中对农村市场给予更多的补偿和资助.

(三)农业保障机制不配套影响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保障救助体系与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配套.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障救助机制.在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遭受天灾人祸,农户就束手无策,难以规避风险.农村金融机构从资金出路和经营效益角度出发,有着强烈的贷款愿望,但考虑到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和农户偿贷能力有限,又存在“畏贷”心理,对支持现代农业信心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配套.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怎么写作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各级地方财政有限无力投入,而农村金融机构担心风险不愿投入,这些项目基本上靠农民自己投入,且投入严重不足,形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怎么写作设施条件落后,与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不相适应.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金融策略

(一)创新农村金融怎么写作,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1.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为适应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要鼓励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增加在县域地区的网点设置.对新设立的机构网点应缴纳的税收予以适当减免,对开办初期经营亏损的,财政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充分肯定新型农村金融怎么写作机构对改善农村金融怎么写作的重要性,加大对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

2.通过财政引导,激发金融机构怎么写作“三农”的积极性.由财政和各地省级财政共同出资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降低金融机构支农风险,使金融机构怎么写作“三农”得到回报.合理运用财政杠杆,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激励县域资金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对县域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较多的给予一定比例奖励.积极发展以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机制.

3.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降低金融支农风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满足农业多元化发展需求.创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对农业巨灾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的分摊和转移,提高保险经营者的积极性.通过农业保险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合理分散信贷风险,调动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4.多措并举畅通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方式,引导国家保险机构、社会保险机构为中小企业经营者和融资机构提供信贷保险,分担担保风险.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完善和壮大创业板市场的同时,规划建设场外交易市场,尽快完善股份转让系统和产权交易市场,以满足大量无法上市的企业的需求,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

5.研究终端需求,开发适合“三农”的金融产品.涉农机构应密切关注“三农”需求,要根据农民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发设计适合农户各类经营方式的生产贷款和农民助学、住房、耐用品消费等消费信贷产品,并要根据产品风险状况确定合适的利率水平以有效覆盖风险,实现商业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重点加强类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具有存、贷、转账结算等多种功能的卡类产品,实现一卡多能,推广一站式的怎么写作方式.

6.完善担保体系,切实解决抵押担保难问题.涉农机构要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多户联保、公司+农户担保、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等新的担保方式.研究农村土地、房屋、承包经营权、农业收益权等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的可行性,缓解农村担保资源紧张状况.逐步引入担保、资信等怎么写作相似度检测机构,通过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开展农村信贷担保业务,从根本上解决“三农”贷款担保难问题.

(二)拓展农村信贷市场,支持现代农村经济发展

1.将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后危机时代巩固农业基础,拉动内需的重点.重点支持列入发展规划、政府主导、社会关注、具有显著民生效应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和农村能源与环境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农业生产基地开发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技术怎么写作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将支持农业产业化作为后危机时代带动农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规模农业,支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形式,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拓展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将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后危机时代培育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桥梁”和最直接途径.支持农村消费品网络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支持农村大型批发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疏通农村流通骨干渠道.支持发展农村连锁经营,进一步规范消费行为,提升消费水平.支持现代化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

(责任编辑秦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