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的本土化构建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22 浏览:9030

【摘 要】金融市场创新的脚步从未中止,金融产品和金融怎么写作层见叠出,金融消费更是从单一的银行取款扩展到理财、支付以及投资等一体化交易中.在金融市场中,金融消费者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其权益保障至关重要.在活跃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危机的催化下,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构建和完善针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机制.然而,我国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匮乏,但金融交易却仍旧进行着,如何借鉴国外保障机制使之本土化地适应中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关 键 词 】金融市场 金融消费者 弱势地位 权益保障

金融市场的主体毫无疑问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怎么写作相对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反映出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金融监管机构缺乏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多数消费者盲目购写金融产品.次贷危机之后,各国均出台了相关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措施,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律数量逊于美国,但是保护效果和保护力度并不落后于美国.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每个国家的金融市场都不可能完全独善其身,脱离于世界,如何保护金融市场的消费者就显得格外重要,毕竟金融消费者才是市场的主体,对其权益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金融市场.

一、“金融消费者”概念

1.“金融消费者”是特殊的“消费者”

目前,有很多的专家学者认为“金融消费者”无非是消费者的一种,仅仅是消费者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没有必要单独规定“金融消费者”.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定义为“为生活需要购写、适用商品或者接受怎么写作”的主体.金融业是典型的怎么写作业,金融相对人接受金融怎么写作.不可否认,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的一种,但是金融消费者赖以交易的市场和接受特殊的怎么写作导致产生普通消费者所不具有的特性:一是交易对象的特定性.金融消费者的交易对象较明确,通常是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二是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在金融创新大行其道的今天,可以贷款预支未来资金,可以进行风险管理,可以转让资金的使用权形成未来的流入等.三是金融消费的不确定性.这是与普通消费者最大的区别.金融市场的产品基本上都带着神秘的面纱,与这些产品紧密相关的信息是隐蔽的,需要消费者去判断.为维护市场稳定和保障相对人的权益,将金融消费者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现实所需.

2.金融消费者主体范畴的界定

第一,金融消费者是否等于“金融客户”.根据消费模式,美国《金融怎么写作现代化法案》将“金融消费者(Consumer)”和“金融客户(Customer)”相区分,“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强调从金融机构得到金融产品或怎么写作的个体目的是为了消费;“金融客户”包括个人和机构,是指与金融机构有不间断业务关系的对象,可以是企业投机家.所以,金融消费者的外延不等于金融客户.金融消费者包括现在与金融机构没有业务往来或者解除了相关金融业务,但是在金融机构留有个人基本信息和曾经相关业务资料的个体.虽然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并不完善,但是这部分人是真实存在的,仍然应当保护这部分人的权益,而不能将他们排除在金融消费者之外,成为金融市场中的边缘人.

第二,金融消费者是否包括“投资者”.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提出了特殊性金融消费者或者金融衍生品消费者,即以投资为目的,以证券、期货、保险、信托产品等特殊种类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为核心的消费者.而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刘晓星认为金融消费者仅指与金融机构建立怎么写作合同关系的自然人,从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目的出发,是为保障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势的、容易掉入金融市场陷阱的个体.因此,笔者认为金融消费者应当涵盖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一般都是各种法人投机家,他们在金融市场中与金融机构相比较并不必然处于劣势,只要他们不盲目贪婪地追逐利益,凭他们的实力和判断力,完全可以捍卫自身的利益,所以不是金融消费者保护之列.

通过上述对争议焦点进行分析之后,笔者认为,金融消费者是指为了日常消费目的或者个人投资,而与金融机构建立业务联系,接受金融产品或怎么写作的自然人.

二、金融消费者权益附加特别保护具有现实必要性

金融市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又称资本市场.随着我国消费信贷规模的显著增加,新兴借贷方式风靡,各种理财产品问世,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争议和纠纷也频繁发生,金融领域的矛盾一触即发.笔者认为以下四点原因的出现,暗示着金融消费者紧迫需要附加特别保护:一是金融市场的风险性太高.金融市场不像普通实体市场,产品和怎么写作可见,大部分的不可见市场对于没有金融专业知识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瞎子走迷宫”.二是大部分金融消费者专业知识匮乏.奥巴马政府认为金融消费者金融专业知识匮乏,无法识别形形色色金融产品背后隐藏的陷阱.一般理性的投资家能够区别适当时机,赚取差价,将亏损转嫁给一般的金融消费者.三是金融消费者“救济无门”.当下中国,金融机构占绝对的主导地位,金融消费者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得不到保障,日常业务过程中,面对格式条款,不享有自主决定权和自由选择权.最可悲的是中国连一个明确承担和履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职责的监管机构都没有.四是金融市场又可以成为信用市场,如果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很容易导致金融市场信用和规则的崩溃.

三、国际上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发展现状

1.美国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发展现状

美国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比较早,相对来说法律体系发展得较其他国家完善.20世纪60年开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联邦法律体系和联邦监管体系.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提交国会的咨文中就明确提出了消费者的四项权利.1969年开始,美国国会还颁布了一系列立法,如《城市信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房地产披露法》等.总的来说,美国联邦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绝大多数金融领域的怎么写作活动,包括贷款、收费、房屋抵押、信用卡、按揭以及无担保信贷等.

目前,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等七家机构组成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美国联邦监管体系,其核心任务就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但是如此完善的金融体制下,次贷危机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监管漏洞不到位,因为实践中往往以金融稳定、秩序和创新为监管目标,而导致消费者保护沦为形式.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建立金融怎么写作监管委员会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B),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对保护消费者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欧盟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发展现状

欧盟作为国家群,并没有出台针对金融消费者的专门的、综合性的法律规定,但是内容涉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却历史悠久.20世纪十年代,欧共体就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指令.目前,欧盟基本上形成了以条约为基础法律、各业务领域的指令为重要组成部分,内容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框架.1993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首次正式统一了欧盟国家中对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欧盟派生法中涉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条例主要是《并购条例》和《对冲基金条例》,为落实到实践中,出台了相关的具体指令,更加细化、全面.在次金融危机后,欧盟正式开始采取并实施《存款担保计划指令》(DDGS)的最新修改意见,简化存款保护程序、快速赔付程序和改善担保计划融资,目的是加大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随之,欧盟建立了宏观和微观层面双管齐下的监管体系,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ESRB)形成了宏观层面监管,欧洲银行局(EBA)、欧洲保险与职业养老金局(EIOPA)和欧洲证券和市场局(EA)分别负责银行业、保险业和金融市场交易的监管局形成了微观层面监管.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得欧洲的金融监管体制更加完善,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得到切实的保障.

3.日本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发展现状

日本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采取的是“立法先行,逐步完善”的方式.日本一直非常关注金融消费者保护,在1996年便开始研究制定金融法规,并逐步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金融消费者概念首次在2000年5月制定的《金融商品销售法》中规定,金融消费者不仅仅包括自然人还包括一部分的法人主体.2008年次贷危机后,日本无论是在《金融商品销售法》还是《金融商品交易法》中都强调披露的重要性,提高金融机构对信息披露的标准,增加透明度;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了刑期和罚金数额;此外,在一些事项中,日本政府采取适度倾斜保护的原则,采取无过失责任.

四、立足国际经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本土化构建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在探讨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的漏洞和不足之处.许多国家意识到金融消费者在这次危机中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在G20峰会上各国达成共识:建设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我国正面临落实问题.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的纠纷案件屡发不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规定适用于金融消费者的情况,监管机制又匮乏,所以如何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1.法律规范层面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第一,确立适度倾斜保护的立法指导思想.俗话说“特别情况特别对待”,金融机构不同于其他一般机构,金融消费者在市场中无口厚非是处于弱势地位.针对金融机构的绝对强势地位,法律的核心理念应当加强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在某些方面设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明确金融消费者享有的权利范围等,通过这些适度倾斜保护的立法理念,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切实达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目的.

第二,明确规定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不可否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保障普通领域的消费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金融消费者却没有明确规定,所有有必要延伸保护金融消费者,并且明确金融消费者享有的一系列权利.修订和完善各类金融业相关的法律和条例,如修订《商业银行法》,将其保护对象由存款人扩大到银行消费者;完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银行业监管目标往往只注重保护银行业的稳定,应当将保护消费者权益纳入到监管目标中.

2.完善金融监管机构,构建全面的监管格局

第一,设立专门机构.虽然我国存在一行三会,但是从来都没有明确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任务授予给某个特定的机构.笔者设想,金融市场作为一个专业领域,一般的监管部门根本无法掌握或者理解金融领域的操作流程和运行规则.当出现纠纷时,也无法辨别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所以有必要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职权授予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

第二,扩大“一行三会”的职责.在我国,一行三会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这四家金融管理和监督部门.一行三会应当明确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置于监管目标中,对违反该监管原则的机构处以相应的惩罚.实践中,当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其他目标相冲突时,能够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而不是直接以牺牲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

第三,落实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责.银行业协会成立于2000年5月,从银行业协会的工作章程、协会的各类文件以及银行业协会近些年的运作情况来看,都是偏重于维护银行业的合法权益,维护银行业的市场秩序,但是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方面则没有过多规定和关注.作为行业的自律组织,应当贯彻落实其职责自律、维权、协调和怎么写作.所以其职责不仅仅限于保护行业的正常运行,还要重视行业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使得行业经营者和行业消费者和谐相处,促进行业协调稳定发展.

3.增加金融消费者的救济途径

第一,构建新型、便利的诉讼救济模式.在中国的生活实践中,诉讼成为了最具信服力、最有保护力度和最有效的解决纠纷的方式.但是因为消费者处于弱势的地位,不能仅将其作为简单的民事诉讼,需要借鉴行政诉讼制度和境外消费者诉讼的特殊制度设计.笔者认为一般民事诉讼程序的诉讼制度下,双方当事人的平等性要求很高,而且采取的基本原则是不告不理,适格原告等制度.但是我的金融机构就像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令人畏惧,笔者认为可以赋予消费者组织的起诉资格、在某些程序中举证责任倒置、确立消费者诉讼对同类产品的普遍约束力等制度,使得弱势的消费者可以对抗强大的金融机构.

第二,构建多元化的非诉讼救济途径.非诉讼救济方式注重于追求社会效益,方便民众是其重要意图之一,所以其必须廉价便捷,易于双方协商,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但又具有专业性.诉讼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是程序复杂,取证艰难,所以没必要事无巨细都采取诉讼方式,只要能够解决纠纷,保障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针对我国的非诉讼方式可以采取协商、调解、仲裁等,此外还可以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免费投诉方式,解决消费者投诉“无门”的难题,最终落实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