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美国金融海啸的原因对我国金融监管的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509 浏览:26531

金融海啸具有爆发快、来势猛、传染性强、范围广、影响深、周期性等特性,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海啸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的研究兴趣与重点在于,以金融衍生品为研究重点,运用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阐述美国金融海啸发生的原因、影响,从法律与经济政策相配套的层面,提出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防范机制,以请教于方家.

一、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看美国金融海啸发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诸如债券、汇票等有价证券,股份公司的发展又形成了大量股票,从而产生了巨额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指独立于现实资本之外、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能给所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或者说,虚拟资本是同国际资产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可被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各种凭证.

第一、银行资本的物质构成具有虚拟性

1,有价证券具有虚拟性.银行资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汇票.二是(金或银行券).另一部分则是公共有价证券,如国债券、国库券.马克思是把银行资本第三部分有价证券称为虚拟资本,而且这种资本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关系的广泛发展,资本越来越虚拟化,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马克思说:“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它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等”虚拟资本作为银行的资本是因为:一是可以获得定期收人,通过定期写卖证券大量赚钱;二是可以通过掌握股票、债券控制企业;三是可节约自己的预付投资.

2,金融衍生工具也是虚拟资本.随着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系统工程和国际互联网技术等向金融领域渗透,特别是现代数学、博弈论、数理统计及信息经济学等也被运用到金融领域中去,出现了Blrdck-schole定价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它们是期权定价理论的基石和金融创新理论之一.在这些影响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工具,诸如各种各样的期货、期权以及互换、远期利率协议、承诺、上限和下限、票据发行便利等等.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在形式上是金融改革创新的结果,但其本质上也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深化,是金融信用的延伸与发展,展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衍生信用”和“虚拟货币”等概念的规定,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

第二、虚拟资本的固有特性诱发金融风险


虚拟资本也是商品,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写卖,但虚拟资本的有价证券的独特运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的急增,有价证券投机活动就会盛行,虚拟资本的迅速膨胀往往快于实际资本的增长,使资本的所有者与资本的职能相脱离,使它们的票面往往与市场写卖相背离,必然使它们成为投机的对象,加剧欺诈、勒索等活动,最终导致资产贬值,形成“泡沫经济”现象.马克思说: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会随着它们有权索取的收益的大小和可靠程度而发生变化”,“这种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机的性质,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

马克思把虚拟资本回落称为一个复归原点的运动,他说:“一旦风暴过去,这种证券就会回升到它们以前的水平.”这种“回归性”显示虚拟资本的暴涨必然要下跌,“泡沫经济”必然要破灭.有价证券股票、债券与金融货币市场中的汇票的暴跌,往往反映着“经济过热”或“泡沫经济”及通货膨胀或是上市企业业绩下降,经济结构出现不利增长的态势.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具有剧烈的冲击,尤其在开放的资本市场中甚至有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与金融货币危机的可能.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虚拟经济的交易特点所决定的.虚拟经济与实物的相分离意味着“信用货币的贬值会动摇一切现有的关系”.

信用危机导致虚拟资本那种带来收入的特性将大大丧失,虚拟资本量也将大大减少.马克思说:“虚拟资本,生息的证券,在它们本身是作为货币资本而在证券交易所内流通的时候,也是如此.它们的随着利息的提高而下降.其次,它们的还会由于信用的普遍缺乏而下降,这种缺乏强使证券所有者在市场上大量抛售这种证券,以便获得货币.最后,股票的也下降,部分是由于股票有权要求的收入减少了,部分是由于它们代表的往往是那种带有欺诈性质的企业.在危机时期,这种虚拟的货币资本大大减少,从而它的所有者凭它在市场上获得货币的力量也大大减少.”

美国金融海啸爆发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它具有必然的规律性,但也有人为的因素.

1,经济周期所致.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不断交替的周期性波动,一般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是十年一次,经济周期决定金融周期,两者基本一致,这次美国金融海啸是受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的结果,无疑具有规律性.正如IMF研究部主任迈克穆莎所说:“银行业所经历的困难,某种程度上都与宏观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周期有关.银行在繁荣期内常常发放一些风险很大的贷款,而这些风险大的贷款到了萧条期就会发酸,即变成呆账.”

2,人为的次贷危机的作用.次级贷款一般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次级抵押贷款贷款者信用以及还贷能力低,但贷款利率高,而收益也高.“911”以后,美国政府为防止经济衰退,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降低信贷利率,鼓励房地产迅速发展,以求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逐次调低到1%.在利益驱动下银行等贷款机构不断降低贷款门槛,给信用低或不具备贷款条件和还贷能力的人贷款写房地产.2006年底开始,房地产大幅下跌,但利率上升,贷款者无法还贷,引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不断繁升.大量银行、投资机构、财务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连续不断出现亏损和倒闭,让人眼花缭乱,在这过程尽管布什政府出台了各种救市方案,但依然无济于事,最终引爆了震惊世界的金融海啸.

3,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不力.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追求高额利润,为达到目的必须依赖虚拟资本的高扩张、快速循环来实现.而虚拟资本的特征就是以少量的资产,通过负债融资,大规模扩张,获取比原资产高出几十甚至几百倍的利润.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美国实行宽松的金融监管政策,导致金融衍生品滥用,对冲基金大量涌现.金融衍生品市场在提供流动性防范风险的同时,也形成大批投机行为,造就了美国金融衍生迅速大量繁殖与成长,从而使美国的经济一定程度上成了空壳经济,泡沫经济,特别是,使美国乃至全球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链条捆绑在一起,美国这个链条环节出现了问题后,便出现连锁反应,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总而言之,经济周期具有它的固有规律性,谁违背了它谁便会遭到惩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次美国金融海啸之所以在美国发生,本质上就是由于美国的经济政策过“左”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从而遭到惩罚.

美国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

美国金融危机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实体经济.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中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约为0.34,即美国GDP每增减1%,中国GDP就增减0.34%.美国的金融巨头雷曼、美林、AIG等相继倒台,造成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并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这里,仅以出口企业为例.中国每年对美国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5%左右.危机导致美国进口需求大幅下降,2007年,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2008年我国出口下降20%以上.2009年1月,出口进一步下滑.我国出口增长的下降,必然造成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汽车、纺织品、家具、房地产等实体经济,又特别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更甚,企业产品出口大量受阻,利润骤降,倒闭企业剧增.而且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其影响程度还未见底.从而造成了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小于劳动力的供给,使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成为党和政府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经济问题就会变成社会问题.

二、美国金融海啸的启示:基于法律监督机制的思考

美国金融海啸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衍生金融品的膨胀,实质上也是虚拟资本的膨胀造成的.美国金融海啸的发生昭示我们:必须加大对虚拟资本的风险防范力度,特别是应将法律监督同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结合起来,使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点.就一国政府和地方政府,一般应从如下考虑.

启示一:防范金融海啸,必须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推动国际金融法律监管机制的建立.

1,国际社会主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如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通过的《防范金融危机宣言》.宣言强调,各国监管当局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加强金融市场透明度及监管机制,确保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都受到相应监管或监督;根据公认和强化的国际行为准则,促进和保护世界金融市场的诚信,防范金融风险.

2,国际社会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在《宣言》框架下,应进一步完善或制定国家之间或地区的金融监督合作法律,积极采取一系列重大行动,防范金融危机,如欧共体成员国、东盟成员国等应进一步完善或签订谅解备忘录等金融监管区域合作协议.如1998年3月,我国在北京与法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签署了《证券期货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这种双边的谅解备忘录是通过两国就金融监管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共识,通过签订协议来明确双方在这一领域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合作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它有效地改善金融机构资本状况,刺激本国经济增长,防止金融危机在本地区成员国爆发,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文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涉及防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极少等.同时与金融发达的亚洲与世界各国签署的备忘录太少,难以应对像衍生金融工具引发的金融危机.所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同韩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美国、德国、澳洲、加拿大等金融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的金融监管合作,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势在必行,如签署发表联合声明,以及诸如《本币互换协议》、《金融合作基础建设协议》等文件,进一步增进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3,区域间的合作.在加强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同时加强我国地区之间的合作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如广东与香港、澳门之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框架下,完全可以签署《衍生金融产品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法律的层面上加强合作,防止金融危机在该地区发生.

启示二:防范金融海啸,必须进一步完善世界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体系,促进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现阶段的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体系,主要是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各国国内法,监管的国际组织有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券业协会、国际会计师协会、三十集团、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研究集团等.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组织也颁布了一些统一的国际规范性文件,但很少,更谈不上形成法律体系.如国际证监组织1993年发布的《衍生品市场、产品和金融工具的监管》等.这些规范性文件主要是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组织所发布的,但这些国际组织的级别并非国际组织中最权威的,因而难以监管美国、英国等经济大国的金融衍生品,这次金融海啸在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爆发就是权威的证明.

美国金融海啸昭示人们,必须进一步完善世界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

1,提高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法律组织的级别.由原先国际证监会组织等发布,调整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金融机构与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组织共同发布,或分级别发布.

2,统一发布的国际规范性文件,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3,完善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如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主、客体法律制度、宏观调控以及保障制度,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危机的预警、防范和处理等制度安排.

启示三:防范金融海啸,必须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维护我国金融经济稳定发展.

1,进一步完善《证券法》.我国颁布的金融证券法虽然不少,截止2007年8月,已达72部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欠缺规范化,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法律法规的内容要完备,而且各项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系统的覆盖面要完备;有关条款也应具体明确.修订后的《证券法》,对法律责任的条文有30多条,但绝大多数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民事责任的规定只有5条.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是市场的主体,范围广大,直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对保护我国证券市场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证券法》作为规范证券市场根本大法已不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以美国金融海啸为鉴对《证券法》进行大修订,特别是增加证券市场中的民事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刻不容缓.

2,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制度.我国制定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法规极少.目前主要有2007年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等十几部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本身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更谈不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笔者认为,制定单独的《金融衍生品监督管理法》现在是一个好时机.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特别是金融机构的金融衍生品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果立法跟不上,一旦我国某个时期经济出现紊乱,很容易造成大的问题.同时,在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未造大破坏之时,对金融衍生品进行单独立法也是我国金融机构真正走向世界的需要.

3,要进一步加强网上银行的监管.网上银行也称虚拟银行,新式的网上银行包括有虚拟家庭银行、虚拟私有银行、虚拟银行金融业以及虚拟金融世界等,它实际上是银行业务在网络上的延伸,因而它几乎包含了所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其特征是在Inter上的虚拟银行柜台.既然网上银行也称虚拟银行,而且绝大多数业务属虚拟资本.网上银行的虚拟性特点,它实质上也是金融衍生品,因而它具有风险性.除了像幽灵一样计算机病毒侵袭外,更可恨的是网络成灾,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同时我国计算机系统的薄弱性,也会造成计算机技术和产品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完善性.这些特殊性要求我国加快和完善电子商务立法体系.2003年2月1日,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电子商务法一《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正式实施.随后几年我国陆续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几部重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显示了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电子商务立法水平还远不适应我国经贸发展的需要,还没有形成体系.当务之急是建立我国的网络银行安全体系,从而维护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安全与稳定,防止金融海啸的发生.

启示四:防范金融海啸,必须将法律监管与宏观调控政策等配套措施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

法律监管与宏观调控政策是互相作用的,两者互相匹配,才能有效防范金融海啸,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1,扩大内需

我省的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靠“三来一补”起家,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依然是外向型的,产品主要靠外销,但受美国金融海啸的影响,美元贬值,购写力大下降,产品出口国对我国的产品需求骤减,国际市场订单大幅减少,同时我国的结构性矛盾恰好就是出口比重大,内销比重极少.所以,必须加大扩大内需力度.

一是出口转内销.特别是注重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农村商品市场销售基地,政府应加大对生产厂家的支持力度,采取更加优惠政策,鼓励产品下乡,增加产品在农村的销售量,提高生产产品的经济效益.

二是调整开拓国际市场结构.我国对美贸易大,就广东而言,占40%.在对美贸易受阻的情况下,应主要扩大东盟、南美、中亚等市场.东盟国家是华人聚集地,对我国的产品需求大,而南美、中亚等国家,与我国也有一定的贸易往来,扩大出口这些地区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三是国家扩大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消费需求.如“三农”建设、交通和能源重点工程、节能工程和循环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的投入,从而扩大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四是加大全民社会保障力度.如果全民都有社会保险,生活有了保障,广大群众就会无忧无虑地写车、写房、旅游、消费,就会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五是各省、市可以发行购物券.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全国各地的做法应有不同,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为,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可以指定在哪些行业购写,也可以不指定,购物券的发行要适度,不能一窝蜂而上,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诱发通货膨胀.

六是把扩大内需保增长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改革、保民生结合起来.特别是要调整出口产业结构,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从而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

一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继续扩大预算赤字,扩大政府投资,激活市场需求,从目前的投资状况看,主要用于基础项目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增加政府支出与补贴.继续扩大社保和医保的覆盖面,加大农业直补的方式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减免税收也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减税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供给,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内需,如可以取消利息税、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的免征基数、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等.但必须对我国的税收政策进行及时的调整,就广东而言,必须及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是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建立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等等,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

二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地说货币政策包括三大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同时也包括利率、汇率等.要有效地应对当前的金融海啸,应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有步骤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再贴现率等,但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与经济改革和发展相适应.

货币政策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人民币是否应升值问题.国内主流经济学家绝大多数不支持人民币升值.因为它不利于出口.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只是时间问题,升值利大于弊.如人民币长期不升值,我国的出口生产企业长期依赖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但一旦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就会促使出口生产企业转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但人民币升值必须科学把握时机,就目前金融危机高涨期,不宜人民币升值,这样做会给出口企业雪上加霜,给予灾难性的打击.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应在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一次性升值,不宜分期升值.因为人民币升值必然引入大量外来货币,会冲击国内金融市场.

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必将引起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从而诱发金融风险.从这点出发,我国在扩大基础建设投资规模、投资拉动市场增长的同时,必须保持赤字的适度性,防止经济建设走向两种极端,既不能过左,也不能过右,特别是要确保投资的经济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使我国经济快速而又稳健发展.一旦经济复苏以后,又要与之相适应,进行新的调整,防止经济走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