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52 浏览:20965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师范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国家对中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要求,结合本校的学生特点和具体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通过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实施新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抓好课程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展.

关 键 词 :中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教育部在2004年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已经迫在眉急,那么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未来的小学教师们,也面临着加强信息技术学习,这样对于作为计算机老师的我,我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师范生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开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1.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针对师范生面向以后就业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计算机硬件操作和掌握基本的日常办公技能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将可以学会以后在工作、生活中的必备技能,本书的知识体系中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包括杀毒软件、压缩软件等),这些计算机初级的知识是每一位师范生在毕业后必须掌握的,当然再严格的说,毕业生如果不能不能掌握这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就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

2.中等师范生的现状

作为一个中等师范学校,我们学校培养的是“3+2”模式的五年制大专,在三年级开始开设计算机课,作为一个有七年教龄的计算机教师,每次在带新的学生时,我都会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情况以及在我们学校前两年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使用程度进行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

2.1 基础起点低

由于我们学校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居多,因此在开始计算机课程方面很多都没有做到,只有45%的学生在初中以前学过计算机,在这其中有21%的学生小学时也开设了计算机,在教学生基本上都是练习打字,学生进入机房,自己学习.当然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近几年这个比例在逐年提高,提高很快.

2.2 知识的利用单一化

进入我们学校以后,95%以上的学生都进入过学校的机房或者网吧,上过网,但主要都是应用在娱乐、聊天,很少使用到查阅资料或者了解新的知识这方面,使用计算机也只是局限于上网所用的内容,其他内容也没有去自主学习.

3.中等师范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上面的中等师范学生出现的问题,是中师计算机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同样也是中等师范学校在做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中等师范生在五年制的学习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是先导,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着重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下面就根据我个人教学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3.1 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市面上的计算机初级教材很多,但真正适合中师学校的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选择适合中师学校教学特点的实用性、技能型、浅显易懂、和适合以后工作需要的教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重要.本学期我们采用的就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本书针对师范生的特点,在课本的编写中采用了以实例引导,让学生在实例的操作中学会每一章节的基本内容,比以前先讲理论再做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当然选用别人的教材与实际本地的教学还是有差异的,所以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编写实用的校本教材.

3.2 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教师基本上采用在多媒体教室上几节理论课,然后找一次课上机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在理论课时,学生不能操作,老师只好满堂灌或者在中间找几位学生上来操作下,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造成了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这门课(因为很多实践操作没做,不会的越来越多),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越来越少,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差,老师在以后的备课中就慢慢的只备教材,不再备学生,上课时也就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很差.

现在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下降和国家、学校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教学,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可以直接在多媒体机房上课,这样可以做到多媒体教师和机房的结合或者大多数学校都是在机房里安装教师机,教师机安装一些网络教学软件,这样教师就可以控制下面所有学生的电脑,做到上课、操作、考试、提问、演示、屏幕播放等多种教学方式.当然教师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可以采用到传统模式做不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内容后,让学生上机操作,自由练习,教师四处辅导,然后总结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正后,接着上下面的课程,做到“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教师总结”.这样在采用了新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动手操作,在互动中完成每次课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把一个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或者小任务,把每一个知识点放在一个任务中,从大到小,学生通过操作和学习小的任务,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讨论、查找资料、自己动手完成,当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给学生在关键点上给予指导,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在教学中和课后练习中,达到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教学

由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操作能力不同,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的办法,让一个班学生分成几组,针对掌握好的,布置给他们更多或者更难的一些任务,也可以让这部分同学在上课过程中完成自己操作的同时,去帮助老师辅导其他的学生以点带面,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中进步.

(3)实例教学法

采用实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学生日后工作所要遇到的实际操作案例,在实例中讲解各章节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讲解知识点达到学生理解,然后再给一些相似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操作练习达到解决以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在本书每章的教学中应该穿插若干个工作实例,以实例为基础,形成一个多样实例的实例组,建构一个完善的教学设计模式布局,要突出实例的使用性和意义性.让学生在完成每个实例操作后,并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对于书中的重难点,还要加强反复的联系.让学生在熟练地操作中,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样让学生在完成实例的操作中,逐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小学教师岗位打下基础.

3.3 建立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

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以及校园网和教务系统的辅助,建立学生学习的网络平台,让每个学生可以自由的进出,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随时的复习和主动的学习,当然也可以通过平台与同学交流、与老师讨论以及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大家去解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中为学生免费提供教学资源(如课件、工具、教案、问题、作业)和计算机学习的资料(书籍、电子稿件、计算机实例).

3.4 合理的考评方法

中师学生进入我们学校时都是分数比较低的(达不到高中分数线的),因此基础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加上来自的区域不同,在中学时学习计算机的知识也有高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合适的考评方法,让学生在保持自尊心的同时,客观体现他们的学习效果.对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不再以笔试为最终成绩,而是采用:平时成绩(上课情况、上机情况、作业情况和提问情况)和最终机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每个学校和专业的要求不同,可以把比例分配如下:平时成绩占30%(艺术类占40%),最终机试成绩占70%(艺术类占60%)或者按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决定比例.如只以平时成绩来算(上课情况占10%、上机情况占20%、作业情况占50%、提问情况占20%).

综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等师范生从事工作的必要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一部分,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教师首先自己就要转变观点,结合现在的教学需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实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给自己补充新的知识、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知识体系;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学生的教材或者教师集体编写自己的教材;采用分组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辅助软件,把理论和实例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包含于操作中,在操作中实践理论,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