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中国会计变革30年

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50 浏览:7856

摘 要 :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科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会计科学得到飞速发展.30年来,我国会计在记账方法、规范形式、操作手段和发展方向四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会计日益走向国际趋同.

关 键 词 :会计;变革;趋同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8-0013-02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既反映了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也是我国会计与经济同步发展和壮大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会计不断变革的30年.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国会计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

一、记账方法:从多种记账方法混用到统一使用借贷记账法

十年“”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巨大灾难,新中国会计事业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在“反对资产阶级的管、卡、压”,“改革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口号下,全国会计工作受到严重的干扰、冲击.财政部会计制度管理机构被撤销,各级主管部门和基层企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机构被撤并,基本会计核算制度被废止,全国上下会计工作处于极其混乱和半瘫痪的状态.商业部于1966年根据试点经验刊发《我们是怎样改掉借贷法实行增减记账法的》.该文着重分析了借贷记账法“晦涩难懂”,不利于群众核算和群众监督等几个问题,详细阐述了增减记账法的理论和记账规则.经过商业部召开全国财会会议讨论同意,从1966年起,在该系统全面废除借贷记账法,实行增减记账法.此后,工业、物资等系统也先后改用增减记账法.增减记账法从试点到全面推广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取代了借贷记账法而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会计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会计科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78年葛家澍教授发表《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1979年贺南轩教授发表《借贷记账法是一种科学的比较好的记账法》,对借贷记账法原理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提出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的会计方法体系是会计理论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此后几年间,全国各地的专业刊物先后刊载不少文章响应借贷记账法.1982年,对外贸易部在重新制定的会计制度中,恢复应用借贷记账法.随后,工业、供销社、物资系统等也都相继使用借贷记账法.但是商业系统仍然采用增减记账法,银行等系统仍然采用收付记账法,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行.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借贷记账法是一种已施行五百余年,在全球通行适用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尤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中外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14个沿海开放城市被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经济界人士看作是中国的“黄金海岸”,吸引了许多外商纷纷前来洽谈业务,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这种形势的迫切要求下,逐步采用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借贷记账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规范形式:从会计制度到会计准则

1987年以前,会计准则没有成为一个受关注的问题.当时会计界谈论的会计改革主要集中在会计管理制度方面,很少讨论改革统一会计制度、建立会计准则问题.随着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专题研究组”的成立,我国开始着手进行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准备工作.对我国会计准则影响较大的是财政税收制度.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体制,导致会计制度受制于财务制度,再加上长期实行的应税利润和会计利润相统一的做法,使得任何时候对会计制度的改革,都必须要在财务制度和税法允许的框架内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经过长时间的准备,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部长5号令的形式,签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财务会计规范从延续了40多年的统一会计制度转向采用会计准则.从而我国会计规范进入了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存阶段.为了解决基本会计准则难以操作的弊端,财政部很快组织制订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在此期间,以《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为代表的多项具体会计准则也陆续颁布了.

我国会计准则改革最重要的转折点应该是2006年.主要标志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其中除了对原有16个准则进行重大修改外,新增具体准则22个,并包括了相应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同时在2006年8月1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这充分表明我国的会计改革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和较高的水平.

从长远看,会计制度终将被准则所取代.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总体上具有制度的性质,但也具有某些准则的因素,实际上是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

三、操作手段:从手工到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用计算机代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实现了会计工作方式的变革,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也迅速普及开来,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传统手工会计发展到会计电算化有其客观的必然性.首先,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化以及经营结构日益多元化,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活动日益多元化以及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活动日益复杂,业务量、信息量不断增大给手工处理的会计提出了挑战.同时,企业经营者、投资者为了迅速地进行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对会计信息的时效要求愈来愈高,这就客观上要求采用准确、高效的会计手段,即实现会计电算化.其次,随着预测决策模型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在会计领域必然要建立大量的预测、决策模型,并运用这些模型进行复杂的运算与分析.这些复杂的数学运算与分析仅凭手工操作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会计电算化的结果是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再次,随着信息市场的发展,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全球会计信息网络必将形成.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迅速获得和传递信息,以适应参与竞争,优化决策的需要,都必须借助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这一现代会计处理手段.

四、发展方向:从国家化演变到国际化、再到趋同

会计的国家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属性.我国会计国家化思想主要是由于我国会计长期怎么写作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而形成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改革的发展方向经历了从国家化、国际化到国际趋同的转变.会计国际趋同是会计深层次的全球化,具有现代经济全球化的伟大意义.

1985年3月,财政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会计进行国际化的改革尝试.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发布了与实行《企业会计准则》相配套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1992年1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它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和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都符合国际会计惯例.这个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发布与实施,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协调的会计模式,实现了我国会计向国际化的初步转换.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48项审计准则在内的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是我国会计史上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

会计国际趋同是我国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会计国际趋同是促进我国经济及会计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已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使我国的会计必须与国际会计趋同或一致.例如,国外的投资者在向中国企业进行投资前,必须通过阅读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流量.而我国会计改革前的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财务会计资料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使国外投资者难以理解.其次,会计国际趋同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其国际贸易已成为促进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经济要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必须积极地参与国际贸易,并融入国际资本市场.因此,实现中国会计国际趋同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为经济决策和企业管理提供信息怎么写作的会计总是紧跟经济发展不断变革和拓展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它虽然领不了头,但在浪潮起伏的滚滚洪流中,也不甘落后,竞相争先.时候到了,就会迈出重要的步伐.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我国会计必将日益走向国际趋同.

责任编校 朱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