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347 浏览:59669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积极把握世界性产业转移,利用“人口红利”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引进外资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的不足.同时辅以“限入奖出”的贸易政策,例如:(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实行出口退税制度,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2)实施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这些带有“重商主义”色彩的经济政策,的确使中国长时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保持贸易顺差,积累了三万多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该政策的推行的确也为今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

【关 键 词 】重商主义;中国经济;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074-01

一、畸形财富观与高外汇储备风险

三十年来,中国在“出口创汇”口号指引下,积极发展“出口导向型”战略,外汇储备数量迅速增加.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末外汇储备33115.89亿美元,是1999年末外汇储备额的21.4倍,2013年3月末更是增加到3.44万亿美元之巨.然而外汇储备即美元是一国财富的表现形态呢?这种以实物换美元的行为,是否是一国积累财富的有效途径呢?首先,外汇储备绝不是衡量一国国力甚至对外贸易得失的最重要因素,过多的外汇储备还会使持有国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代价,加大通胀风险.更令人忧虑的是,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已进入金融时代,凭借美元、欧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发达国家可以轻易利用货币贬值使中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例如:2006年4月,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7.9元左右,2009年3月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则为6.8元.截至2009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为1.95万亿美元,美元资产占72%,约1.4万亿美元.三年间美元贬值就可以使中国蒙受21450亿元的巨额损失.说到底,一国积累财富还是为了藏富于民,提升国民生活水平.这种外汇财富观或者说货币财富观,不仅让庞大的国民财富独立于国民之手,更增添了诸多风险与危害,实在无法起到一国财富应尽的作用与责任.

二、“舍内求外”――民族企业惨淡、东西发展差距与内需乏力的窘境

为适应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发展要求,中国长久以来采取了引进外资的策略,赋予外资企业财税政策一系列“超国民”待遇,吸引外资直接在华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涌入中国,“三资”企业在华迅速成长.然而这种重商主义色彩下重出口、重外资的政策模式也给中国经济埋下诸多隐患,主要可以概括为民族企业惨淡、东西发展差距扩大和内需乏力三个方面.首先,以跨国公司为首的外资企业,本身就在技术、规模、资本、生产管理经验方面优于民族企业,再加上中国优越的“超国民”待遇,民族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抗衡中全面溃败,大量延续几十年的民族品牌不是被外资兼并,就是在市场夹缝中求生.例如:中国原有的“天府可乐”等八大民族饮料品牌,已有七家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兼并.其次,以外资作发展推力的方式,不可避免的加剧东西发展不平衡.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优越的区位、资源环境,尽管1999年后国家采取西部大开发战略,协调东西部发展,但这一差距仍未明显缩小.最后,过度重视外国市场的结果,就是对国内市场的相对忽视.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需求逐渐下降以及竞争激“三驾马车”中的出口渐显乏力.在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及其政策的作用下,中国“舍内求外”的贸易政策的不可持续性逐渐显露.


三、贸易摩擦风险不断加剧

重商主义思想所追求的国家干预经济以保持贸易顺差,实际上是一种贸易保护措施.贸易保障措施是在出现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坏或者严重威胁时,允许对该产业实施进口限制或者提高关税等援助措施的一种制度.中国推行的出口导向型战略以及其附带的“限入奖出”配套措施,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以及与主要工业国贸易不平衡状况的不断加剧,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摩擦更是不断升级.据资料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2013年一季度我国共遭遇12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22起,同比增长22.2%.在当今全球化环境下,中国想要谋求稳定发展,必须与其他保持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而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下的贸易保护措施显然不利于构建良好的贸易关系.对此,中国还是得从内需着手,改革国内收入分配制度,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间寻找全新的贸易平衡.

与其沉醉在巨额外汇储备与贸易顺差的“功劳簿”上,我们更应该反思历史,认清代价,尽快跳出“重商主义”倾斜的经济陷阱,从国情出发找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