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952 浏览:56217

摘 要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层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有利于为社会发展建造坚实的文化根基,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需要发挥传媒的宣传作用、道德榜样的带动作用和文艺作品的引领作用,建设和谐文化更要开拓思路,不断创新.唯有如此,和谐文化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好地提供文化支撑.

关 键 词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基本路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国家的建设从“三位一体”转向了“四位一体”,社会建设成为了未来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实现与和谐文化的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而和谐文化的建设又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1.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指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为价值取向并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的思想文化形态.”①它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系统.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会给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无尽的创造力和活力.同时,有了和谐文化的支撑,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会有坚实的道德基础.和谐文化的建设会带动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发展、大进步、大繁荣.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理念、追求和谐精神、倡导和谐行为的社会文化氛围.和谐文化可以对个体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为人们的心灵提供可依附的精神家园;和谐文化可以对全社会产生价值导向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和谐文化一旦在社会环境中确立,将迸发出对社会的文明进程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巨大的推动力.

2.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社会的繁荣和长治久安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一旦离开了和平安定与团结友爱的局面,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是难以实现的.随着社会改革和利益调整的展开,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矛盾及不和谐的声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应该去回避,而应该去正视和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影响力来调节和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引导人们以和谐的理念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寻找和扩大共同点来寻求最佳的解决结果,进而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处理好社会中出现的复杂矛盾,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关系和人们之间的和谐.同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以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让人们拥有振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文明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的理想局面,使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

2.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为社会发展建造坚实的文化根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当前“四位一体”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喀麦隆思想家丹尼尔·埃通加·曼格尔曾经说过:“文化为体制之母.”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维度,和谐文化的导向与动力作用会给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巨大的推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清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谐社会内在的属性以及构建方略等问题.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于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具有重大意义,帮助我们充分认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帮助我们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我们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帮助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力量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布局上来.只有统一了思想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会有牢靠的思想保证.

2.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等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普遍希望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是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安定的社会局面作为保障的.和谐文化包括“法治、公平正义的政治文化;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道德文化;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制度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②法治、公平正义的政治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的政治诉求,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为人们提供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均衡各阶层之间利益分配,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公民的主人翁地位;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道德文化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人们树立了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道德标杆,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心情舒畅,创造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局面;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制度文化可以保障人们进行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人们的创新精神,通过制度性的引导推动全社会创造力的大喷发,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强心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观念,使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和谐文化引领下,必然会引导着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人生环境,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人生实践,使和谐的理念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 3 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路径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怎么写作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单单是表面上看来一团和气,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人类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向高度文明发展过程中迈上的一个新台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总体上比较和谐,但同时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步地凸现出来.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完成.

3.1 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发挥传媒的宣传功能

传媒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是和谐文化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承担着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导与灌输责任.先进文化要想被广大社会成员所熟知,必须经过广泛的宣传,媒体作为党的喉舌,传播党的先进文化是责无旁贷的.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可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改革创新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讲和谐、知荣辱、弘正气的社会主义文明风尚.与此同时,通过媒体的宣传,能让社会成员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以及当前的主流价值取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促使社会成员自觉地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3.2 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可以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道德标杆,给人们的行动提供行为示范.和谐文化的建设需要道德典型的引领和推动.道德模范以自己的行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不同角度做的最好诠释,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现实生活中最好典范.利用好这些素材对人们进行正面教育和渗透,对建设和谐文化将大有裨益.

3.3 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发挥文艺作品的引导作用

文艺作品创作与展现是社会成员在精神文化需求满足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人民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怎么写作可以拓宽和加深人文底蕴.文艺创作通过在生活中挖掘素材、表达人民心声,将社会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加以呈现,通过合理和科学的方式加以解决来帮助人们寻求合适的处理方式,并且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崇尚和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在文艺作品中加以体现,高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使文艺作品既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实际,又有升华;既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又能陶冶人们的精神文化;既引导和谐文化,又引领社会风尚,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

3.4 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开拓思路,不断创新

首先,和谐文化和文明风尚必须具有浓厚的中国性,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核.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甚至曾一度处于世界文化金字塔的顶端.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衔接,体现中国特色.唯有如此,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所吸纳和接受.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蕴含着的忠贞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于突破陈规的创新精神,追求仁心仁术的善良品格,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诚信品格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都应该融入今天的和谐文化中,将传统融入现代,用古人来教化今人.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文化建设应立足传统文化精义,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在包容中创新,在相异中求同.

其次,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培育必须博采众长、开拓创新.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应该像能容纳百川的大海,要对各种有益的文化进行吸纳和融合,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人类社会文明是全人类社会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演进发展的必然过程.当今任何民族或国家文明的发展进步,都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世界上一切民族和各国思想家的优秀文化和真知灼见都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又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将精华的部分为我所用,融入和谐文化建设之中,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和谐局面.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