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580 浏览:82872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检测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发展历程

新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作为我国新主义革命的目标,其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必然贯穿于新主义始终.在一定意义上,必然成为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是新主义时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经过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艰辛探索,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是“为人民怎么写作”是新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说:“我们的和所领导的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怎么写作”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为整个新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推翻“三座大山”、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是新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题.新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主义革命,明确中国革命的目的是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建立人民共和国.

四是集中体现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主义纲领.提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主义纲领,深刻、集中、高度地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针对性强,价值指向明确.

五是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写下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怎么写作》等光辉著作,号召员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们党胜利地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第一大历史任务.之后,我们党开始了从新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 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深入传播.新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科学理论武器.

二是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面对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一穷二白,我们党把走向繁荣富强作为国家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上,我们党于1964年12月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成为一面动员、凝聚、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旗帜.

三是广泛开展了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怎么写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道德领域除旧布新,涌现出了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一批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典型,在全国形成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优良社会风气.

四是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展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育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品质,培育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典范.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科学继承了思想,创立了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

2006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褒荣贬耻、我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开始深入探讨.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013年12月,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把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必定会遭遇许多不可预料的重大历史课题和风险挑战.因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效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匮乏现象严重,一小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等.如何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统一不同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旨在应对并且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价值认同和共识,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规范公民的行为和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境界.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本质规定和社会的根本要求,同时也为每个个体即每个社会公民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培育和塑造新型的现代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体现,也是国家、社会对个体公民的一种道德和要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提高价值主体的自觉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价值主体分别是国家、社会、个体.马克思说过:“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1页)因此,要把提升每个公民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尤其要重视官德建设,以此来促进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公民的神圣职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会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步深化.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将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

培育和践行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环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牢牢抓住三个基本环节. 理论阐释环节

理论阐释是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科学准确而易于理解的理论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不仅仅局限于解读文件,更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尖锐问题,做好理论阐释工作.

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要从文件的解读开始.这三个倡导虽然只有24个字,但却折射出了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亟须关注的多重价值理念.三个倡导分别反映了国家发展、社会属性和公民素质三个不同的层面,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对三个倡导进行理论阐释,应当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解读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以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气息.

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异同.“确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旗帜的直接展现、发展道路的重要标识,也反映着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追求发展进步过程中的自觉自信程度.”曾几何时,“自由”“平等”“”等字眼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优良价值观,以“普世价值”的形式不断进行渗透.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提出,也包含了“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这充分证明这些价值理念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标签,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价值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理念建立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上,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它们是有原则性区别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平等”恰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而发扬社会主义更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追求的目标.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又写上了厚重的一笔.

宣传教育环节

宣传教育是桥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需要一个通俗化、大众化的宣传教育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总结概括,更是国民的集体智慧和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党员干部、专家学者,而应该是面向全体国民的.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停留在学术理论界和党政机关的范围内,它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

宣传教育要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便捷、形象、互动、兼容的特点,是当代国民文化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除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外,网络作为新媒介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走进国民,感染国民,同时也要注意严格把关,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宣传教育要根据国民特点采取不同方式.由于国民的文化理论水平及生活状况的不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接受也处于不同的水平,如果在进行宣传讲解时毫无差别、毫无特色,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

实践运用环节

实践运用是目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要使国民能够潜移默化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升个人的价值观并自觉转化为行为实践.

以民生建设为基础.价值导向是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的,而物质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导向又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失去了民生建设这一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丧失了立足点.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运用的主体,这决定了核心价值观必须怎么写作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目前的社会现实中,首先要保障的就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各项民生需要.只有夯实民生建设的基础,使广大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人民才能信服理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

以制度运行为保障.理论的切实运用需要以制度作为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制度运行贯穿其中.如果没有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运用很可能浮于形式,流于观念.这就需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运用探索制度保障,建立有效机制,设置相关机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司可管.只有以制度为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扎根于现实之中.同时,在现有的制度运行中,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用.

以文化发展为依托.价值是文化的灵魂和精华,文化凝结着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当今时代,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各色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这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而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运用应当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这一依托,以文化发展带动核心价值观的运用.

专家解读

杨永志(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在三个层次上的价值选择.在国家层面上,价值目标也是我国在一定阶段的奋斗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主要是针对社会关系来说的;个人层面,则具体提出,作为公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这也是目前社会我们最紧迫要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当中的培育和践行显得格外重要,而对于青少年来讲,培养社会主义的法制、精神,是需要全社会去做的事情.

对于公民个人来说,价值观是我们的人生价值判断和面临诱惑时的选择,比如商人经营要讲诚信,教师不能搞学术剽窃,价值准则是需要我们具体到个人的岗位和实际,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辛鸣(党校教授):“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中国社会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创造性转换又为我所用的一种最有利的表现.

如果人的思想行为处处受到管制压抑,那么还谈什么自由全面发展呢!如果人被分成三六九等,又怎么能当家做主呢!没有公平正义,就不可能有社会群体的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没有法制,我们所追求的安定有序的社会就没有了前提和基础.

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而言,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需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而社会活力离不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就是社会活力的源头活水,公平正义是社会活力的阳光雨露,而法治是社会活力的可靠屏障.

李林(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共同追求,当公平正义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社会活力才会竞相进发,内生动力才会充分涌流,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才能获得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第一个现实意义是它可以使人们对于什么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一个共识;第二个有利于使我们的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清晰、和谐、有序,不管是追求我的权利,还是行使我的权利,包括维权,都是在一个法制的框架和原则之下.第三个是正确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那么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最终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非常好的公民和社会基础.

施芝鸿(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谢春涛(党校教授):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支配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主流价值观,这个社会肯定是病态的.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还要做很多事情.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它融入国民教育,让每个人都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自觉自愿践行.

此次印发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明确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等.

杨奎(北京市社科院科社所所长):当前社会,如果用各道德模范来否认严重的现实道德问题的存在,是不客观的.同样如果我们用败德行为来磨灭道德典范的光辉,也是不科学的.

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应该抓好机制构建,比如健全法律和制度的规范机制,用法律和制度的刚性约束来支撑道德的软性约束起作用等.

公方彬(国防大学教授):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经济与文化观念也都在发生巨变,都在影响着公民道德素质.过去我们的道德建立在“熟人道德”的基础上,而当今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与原有的道德就不相适应了.同时,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从过去的极端重精神,又走向了重物质.

此外,模范应该值得公众尊重,而不应随意被恶搞.一个社会不断恶搞英雄,其实是为庸俗找借口.我们的社会还是应该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价值找到方向.

诚信问题属社会道德范畴,从报告对此表述看,对执政党的要求比较多,这一点很重要.执政党和政府是社会风气的导向.换句话说,要大众有道德,执政者必须有道德:要社会有诚信,政府要首先有诚信.政府诚信上不去,主流引导就起不来.

真正的社会风气的建设,执政者责无旁贷,执政者要首先承担起道德义务.在批评大众道德有问题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执政者道德怎么样,要看政府官员道德怎么样,要看政府的行为是不是诚信.如果你不诚信,还要求大众诚信,这做不到.

执政党和政府的诚信建设,对改善社会诚信和改善社会道德,会起到表率和引领作用,伴随这种表率和引领,社会风气也会随着主导的引领而逐渐向好.

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新形势下,也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统一信念.

今天,由于我们在经济发展中,从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人们原来的理想信念可能会受到一些冲击,现在,我们更需要重新塑造理想信念.

在国家层面,可以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制定或修改相关政策、法规,使之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家可以通过有形的方法,甚至很多政策、具体的措施将之体现出来、传导出来,形成社会新的风尚.

(李社辑)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