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提升社会责任共生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49 浏览:131106

摘 要 :企业在其长期战略目标导引下,必须不断营造和保持企业发展的和谐环境,追求合作共生(symbiosis)与共赢,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营绩效、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构成了企业共生战略绩效体系的一个“绩效链”,并形成一个循环闭合系统,即经营绩效驱动财务绩效,进一步驱动社会绩效,社会绩效再驱动经营绩效,完成一次循环.依次往复,犹如时钟.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随着社会绩效的提升,每循环一次,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将随之得到提升,并形成良性的、永续的、共生的战略绩效评价模式.

关 键 词 :共生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社会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已从单一生产作业指令性管理逐步过渡到研发、生产、经营、怎么写作多层次的价值链管理阶段,“战略管理”的构想和实践便在企业追求长期性股东权益最大化的战略层面上提出来.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政策背景下,企业被要求更加融入社会,其生产经营活动不单单是满足社会其他成员对企业所生产产品使用价值的需求,企业往往被要求和谐、有序、负责地参与社会活动,西方学者更是提出了“社会企业”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考虑长期战略管理,不断营造和谐安定的企业发展环境,追求共赢,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的商业运作模式,是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存续的,与企业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在社会的这个大背景下相互协同相互竞争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然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不得不促使企业家充分发挥各自企业家才能经营企业,经营的一体化和规模化促使这样的经营向战略经营转变,经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企业不断建立各种绩效评价体系合理评析企业发展的效率和效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建立和谐全面的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显得异常重要.

二、历史与现状:绩效评价从财务指标到综合评价

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

企业绩效评价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价制度,它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绩效评估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一项管理沟通活动.绩效评价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

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使得企业绩效评价的机制得以发展.在很早之前,合伙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企业管理者均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的目标.外界对企业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对企业偿债能力相关指标的分析.到了20世纪初,美国著名学者沃尔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通过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自有资本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比率和存货周转率等七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20世纪50年代,随着MM资本结构理论的提出,首次以严格、科学的方法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同时结合相应的评价目的,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体系.赛惕(Satty 1973)首先提出对非定量事件进行评价的AHP方法,自身指标具有一定反馈能力,形成网络形态的层次分析法ANP.由卡洛斯(Cross 1988)等开发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的ART系统,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大卫诺顿(Did Norton 1992)在总结十几家绩效评价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平衡记分卡法BSC,并经过1993、1996、1999多年完善,改变了企业业绩评价的思想,推动了企业自觉建立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体系.平衡记分卡从顾客、内部、创新与学习以及财务的不同视角来观察企业,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和权重来进行评判.

表1 目前较为流行的几种绩效评价方法

而我们在现有战略绩效评价模式的基础上,从共生性、战略相关性和均衡性原则出发,构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财务绩效、经营绩效、社会绩效.经营绩效由领导与战略、员工与创新、组织与流程、顾客与市场等四个方面组成,是整个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企业绩效的最根本的驱动因素.财务绩效由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组成,它是整个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中间环节,同样,它对企业社会绩效将产生完全不同于经营绩效的外在驱动力.社会绩效由劳动就业、商业道德、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四个方面组成,是整个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环节,同时,社会绩效的高低又将直接影响到下一经营周期的经营绩效.经营绩效、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构成了企业共生战略绩效体系的“绩效链”,并形成一个循环闭合系统,即经营绩效驱动财务绩效,进一步驱动社会绩效,社会绩效再驱动经营绩效,完成一次循环,依次往复,犹如时钟,形成“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时钟模式”①(见下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随着社会绩效的提升,每循环一次,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将随之得到提升,形成良性的、永续的、共生的企业发展模式.

图1 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时钟模式

三、改革与创新:社会责任的探索与引进

(一)共生理论概念

“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希腊语,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首先提出共生的概念.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德贝里之后,众多的生物学家对生物之间的共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共生、互惠共生、同住现象、寄生和其它有关不同物种生物体间关系的概念,丰富了共生研究,并注入了超出生物学领域更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基本的组织,其和谐发展是整个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因素.然而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漠视商业道德,导致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仍然层出不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注重财务绩效、漠视社会绩效,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按照企业共生理论,引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hility,CSR)的评价内容,构建“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模式”,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社会责任: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新的内涵

1.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学者Oliver Sheldon(1924)的著作“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他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Howard R.Bowen(1953)出版了《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开启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现代辩论.他在书中把CSR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目前比较流行的是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SRI)所确立的表述:企业社会责任区别于商业责任,它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即创造财富之外,还必须对全体社会承担责任,一般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权利、保护环境、发展慈善事业、捐赠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等.

2.企业社会责任维度研究

在西方文献中提及的8个CSR维度: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保护、顾客至上、股东利益、员工发展、平等和社会捐赠/慈善事业.

而在国内,诸多学者对CSR也有一定的研究.例如卢代富(2002)所提出的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对雇员、消费者、债权人、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所在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等维度是CSR中的重要核心.而李丽清(2005)则认为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等更加重要,同时金立印(2006)更加注重的是回馈社会、赞助教育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自然环境、承担经济方面的责任等公益事业责任的保护.

3.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研究

表2 国外学者对CSR维度评价的研究

而国内关于CSR评价的研究中,马学斌、徐岩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线性插值原理,突破了传统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定量判断的科学评价模型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

陈留彬(2007)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员工权益保护、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企业诚信、消费者和债权人权益保护及社区关系、社会公益与慈善活动、社会责任管理六类评价因素.

李立清(2006)从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等五大要素出发,通过对13个子因素、38个指标的定义和分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并请4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专家,根据权数分配调查表提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权数,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进而得到社会责任的最终得分.

4.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企业进行社会信息披露的外在驱动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来自规章制度和立法的压力;二是来自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而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在影响因素主要有:成本和利益、战略、企业绩效、公司规模、行业属性等.

而国外相关研究中,卡罗尔(Carroll 1991)表示,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同的层次: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和公司绩效自由决定的类型,企业领导人必须确定他们在哪个层次上经营企业.哈曼(Hamann 2003)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仅关注股东,而且还要从人权、员工福利和环境等方面来关注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顾客、受影响的社区、公众.爱普斯坦(J.Epstein)与马丁弗里曼(Martin Freedman 1994)将社会信息披露广泛地理解为由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组成.不仅如此,在国内学者中,阳秋林(2005)认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除了财政部公布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的社会积累率和社会贡献率外,还应该包括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对社会福利的贡献、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提供产品和维修怎么写作的贡献、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沈洪涛、金婷婷(2006)分析指出,上市公司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主要集中在社区方面,而对环境、员工、产品安全等方面的信息披露较少.

针对我国现状,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突破的地方:(1)就研究的对象而言,无论是理论性的文章还是以实证为主的文章,已有研究大多是针对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对我国企业的探索略显不足.(2)很多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四、融合与协同:共生绩效的传导及影响

企业在其长期战略目标引导下,必须不断营造和保持企业发展的和谐环境,追求合作共生与共赢,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营绩效、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构成了企业共生战略绩效体系的一个循环闭合的“绩效链”,即经营绩效驱动财务绩效,财务绩效驱动社会绩效,社会绩效再驱动经营绩效,依次往复.三大绩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随着社会绩效的提升,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将随之得到提升,并形成良性的、永续的、共生的战略绩效评价模式.

战略绩效传导机制揭示的是企业社会绩效、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社会绩效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改善与员工等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和社会福利等一系列行为所产生的效果;经营绩效是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面出发,向外扩展到企业面对的市场,体现的是企业内部流程管理、人员管理等管理活动的效果;财务绩效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的所有行为的最终结果都是对企业的财务业绩产生影响.三大绩效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一)社会绩效的提升推动经营绩效的改善

社会绩效是企业在满足社会整体福利上所做出的努力,是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改善利益关系,进而产生的正面的、积极的效应.通过社会绩效的提升,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竞争中产生协同效应,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持续均衡的流动.首先,社会责任改善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品牌效应和声誉的建立使企业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是一项巨大的无形资产,会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价值流,改善了其生存环境.良好的社会关系给企业创造了有竞争力的社会环境,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加清晰,组织经营流程得到改善,同时效率得到提高.战略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内部资源,包括组织流程、人力、财务、技术等,这些资源都具有共同的特性:难以模仿性、有价值性、稀缺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社会绩效的推动作用为企业的经营绩效提升提供了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促使企业的经营绩效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时刻保持着积极的活力和创新性;外部的监督对于企业规范运作、改善关系和创新发展都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二)经营绩效的改善推动财务绩效的跃进

财务业绩的实现有赖于企业良好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效应,良好的经营绩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人力、市场保障,同时这种良好的内部形象会通过外部作用向市场扩展并形成巨大的外部效应.经营绩效主要反映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企业最终的目标是要通过内部的优势达到外部财务绩效的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更加强调企业内部的战略、公司治理结构、流程等方面.经营绩效通过组织领导、战略、文化以及市场方面的建设得到提升,随着管理能力的提高,企业领导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良好企业绩效的实现得益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优秀的、激励人的文化氛围.通过内部能力、战略和文化等基础性竞争力的构建,向企业外部延伸,一方面使企业更加关注顾客的需求和市场反应,另一方面市场通过对企业内部经营的了解,提高对企业的认可程度,最终产生的影响直接通过企业的财务绩效客观地反映出来.

社会绩效作为起点,通过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促使企业形成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声誉,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度.企业最终需要依靠产品和市场获得市场地位和财务业绩的提升.经营绩效从组织内部的创新,扩展到外部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经营绩效为财务绩效的达成提供基本保障.

相较于传统的绩效评价模式与以往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共生绩效评价模式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1.以往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多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企业应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等问题.战略绩效评价模式试图从源头去寻求企业要履行的社会责任的根源,以让企业领导、高管们从内心深处的意识形态上感受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以往有关战略绩效评价的研究,大多只集中于经营绩效与财务绩效的领域,如以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 1992)的平衡计分卡(BSC)为代表的大量战略绩效评价研究,而战略绩效评价模式涉及了社会绩效以及社会绩效与经营绩效、财务绩效的传导机制问题.

3.以往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研究,大多囿于履行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或企业价值的关联性方面,而没有更进一步的将研究领域扩展到绩效之间影响程度的大小,这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动力.

五、结语

关于企业共生绩效战略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如火如荼,单纯的老式仅包含财务绩效及经营绩效的绩效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时代,并且在已有的文献研究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已有研究较为丰富而国内暂且缺乏,且有关于社会责任方面仍缺少相关理论辅助.由已有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正向相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负向相关.然而已有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缺少实证研究,应在大样本的基础之上将影响量化研究,运用统计等方法将企业共生绩效传导机制对于财务绩效的测度进行研究.

注释:

①图为由徐光华、周小虎于2008年提出的关于企业共生绩效的时钟模型,即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新的架构,包括财务绩效(战略结果)、经营绩效(经营管理战略)和社会绩效(社会责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