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综述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385 浏览:106871

摘 要 本文主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初级社会资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构建以及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经济学分析三个方面综述了学者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研究状况.


关 键 词 新生代 农民工 社会资本

作者简介:王蕊蕊,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法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192-01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们的文化水平、生活理念、思维方式较与第一代农民工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和第一代农民工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过程的因素有很多,有国家制度和政策的限制,也有心理认同、社会资本占有等有关.在诸多的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的因素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因素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对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一些相关文献,其研究的角度各有不同.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初级社会资本的研究

关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研究,不少学者从农民工的初级社会资本着手,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初级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强关系”的社会特点,正是基于这种关系,新生代农民工在初级群体中更加信赖于“信任”这种关系.李培林(1996)提出,流动民工在社会位置变动中对血缘、地缘关系的依赖,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相对于他们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来说,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选择.李培林分析了农民工群体以初级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具有“强关系”的特点,指出同质群体成员是构成农民工之间强关系纽带的基础;信任尤其是非制度化信任是构造纽带关系强度的重要前提条件①.李汉林(2002)在《关系强度与虚拟社区-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中通过对农民工的研究得出:“同质性群体成员是构成他们之间强关系纽带的基础;信任,尤其是非制度化信任是构造纽带关系强度的重要前提条件;从而进一步推出,城市里的农民工形成的实际上只是一个非区域性的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强度则是这种社区的一个重要的组织方式②.大量的调查显示,在农民工生活和交往中,乡土社会网络起着重要作用.可见,建立在“强关系”基础之上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就业与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构建的研究

曹子玮(2003)在《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一文中认为,农民工在城市再建构社会网的动力除了原有的、在农村存在的初级关系网络无法提供农民工预期的资源外,还来自市场失灵和组织低效,从而社会网成为农民工获取城市资源的主要途径③.通过实证分析和个案访谈,曹子玮的定量研究表明,有无再建构社会网的农民工,其在城市的收益有明显差异.可见,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蕴含于社会网络之中的资源以及调动这种资源的能力,城乡流动者在进入城市后,就必须突破原始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王春光(2010)《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在背景分析、理论分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界定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市和谐社区建构协调发展的内涵及目标,探讨其协调发展的路径、机制、体制和对策措施④.王春光(2010)还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中了提出新生代农民他们在城市融入上面临着三大难以化解的张力,新生代农民工如果长期处于这样张力之中,会产生更大结构张力的“半城市化”问题.因此,现在应该全面改革城乡体制,建构出一个基于公平机会之上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才能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⑤.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博士刘传江在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提出,农民工的边缘性地位与其社会资本的占有和使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只有改善农民工社会资本匮乏和质量低下的状况,构建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机制,才能促使农民工更快完成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过程.基于格拉泽模型,刘传江提出农民工社会资本的自我投资的动态法则:St+1等于aSt+It,以及相关公式⑥.并且分析根据条件不同个人社会资本投资将会:随个人对未来贴现率的提高而上升,随个人离开原住社区的概率的提高而下降,随时间机会成本的提高而下降.根据格拉泽模型,农民工要积累社会资本,需要尽快融入现有的城市社区,并且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采取不断维护的方法,避免社会资本的贬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的占用与资本运作,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社会资本.但只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状况进行分析难免会有些苛刻与笼统,如果将经济学与社会学相结合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会更合理.

对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研究文献,除了以上三类外,还有一些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研究,如从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负面来研究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以及从宏观社会资本方面如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等来研究.笔者认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研究应从社会资本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着手,如基于社会文化,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正负功能分析以及对社会资本二次构建.只有全面地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状况,才能合理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

注释:

P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4).

Q李汉林.关系强度与虚拟社区――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社会学研究.2002(4).

R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S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市和谐社区建设.青年探索.2010(3).

T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10(3).

U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人口研究.2004(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