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科学社会主义过程的认识与理解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13 浏览:18799

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同义语,是在十九世纪工人运动实践的基础上,在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它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凭空捏造,它的发展也经历了非常坎坷的由空想到科学的过程.从十六世纪初到十九世纪的300年间,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大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六―十七世纪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形成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阶段主要是西欧各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原始积累.同时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又从思想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地理的大发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海外市场,加速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充满了灾难和痛苦,摆脱资本主义建立美好社会成为广大人民的心声.1516年托马斯-莫尔所写的《乌托邦》的发表从精神上满足了人们的愿望,同时也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莫尔也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德国的闽采尔,意大利的康帕拉.他们都对未来社会作了很美好的描述和设想,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大都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但这毕竟是人类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表达,对后来空想社会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十八世纪工场手工业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处于自由竞争时代,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来剥削工人,工人的生活极为痛苦,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同时资产阶级在思想界发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思想上促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而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又从理论上对公有制社会必然代替私有制社会进行了论证,使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十九世纪初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十九世纪初,英国和法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资本家残酷的压榨和剥削,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一些人对刚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深感失望,与此相应,空想社会主义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批判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到了十九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并且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从十九世纪80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是社会主义从理论过渡到真正实践的阶段.这一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世界革命中心从西方转向东方.

上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激化,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进一步发展,并在欧亚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自从50年代中期以来,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传播,世界各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当代科技革命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力量,获得了相对繁荣稳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优势.社会主义国家也试图借着这次科技革命的东风使自己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做的最好的就是中国.

首先是以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再一次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完成了到实际的转化.

其次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的未尽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是以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实行发展市场经济,扩大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的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扬了国威,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巨大生命力.

最后,当然是以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带领我们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当前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封闭的、僵化的中国而是开放的、高度灵活的中国,中国的经济每年都在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正在共享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显现的今天,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在谋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相信只要他们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与追求,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本国的发展道路,科学社会主义这棵常青树一定会越长越大.

参考文献:

[1]张凤华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包心鉴.和谐社会的科学社会主义解读[J].齐鲁学刊,2005(4).

[3]赵壮道.“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述评[J].天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作者简介:张雪莹(1983.12-),女,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