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主政广东一年间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140 浏览:43947

1991年,汪洋以市长身份在安徽铜陵推动了一场思想解放大讨论.次年,37岁的他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副省长;2005年调任重庆市委书记,在全国率先推动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等汪洋的从政之路,一直显示出敢为人先的鲜明特色.

南下

2007年12月,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汪洋南下广东,出任省委书记.

2007年12月1日,在大会上,甫一到任的汪洋说:“改革开放是广东的魂.广东靠改革开放起步,也靠改革开放起飞;靠改革开放赢得今天,也只能靠改革开放开创未来.”他表示,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首先必须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

这是汪洋在广东第一次提及思想解放.

之后,他请广东省委牵头,在全省开展了一次解放思想的学习讨论活动.12月25日,在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汪洋再次谈及思想解放.

这并非汪洋从政生涯中第一次发出如此号召.17年前,时任铜陵市长的他以龚声为名在《铜陵日报》发表题为《醒来,铜陵!》的文章,引起强烈的反响,一场有关思想解放大讨论的序幕被轰轰烈烈拉开.同时,以住房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汪洋推出一系列包括用工制度、干部管理、机构设置等在内的改革措施,铜陵一时沸腾.


近年来,一些否认改革的论调不断浮现,认为市场化改革过大于功.在这样的背景下,汪洋在广东高调开展解放思想运动,自然引起舆论的关注和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次地方性政治事件”.一时之间,大江南北,“解放思想”成了新的政治流行语.

解放

汪洋南下掀起思想解放的潮头之后,人们普遍期待,他下一步会做什么?

在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汪洋把思想解放运动分成了三个阶段,先是学习宣传,然后是讨论调研,最后是决策部署.

2008年1月,在政协第十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汪洋说:“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是允许他讲错话.”

对于听多了官场套话、空话和照本宣科的委员们来说,汪洋的“三讲三不讲”颇令人感奋.据与会者回忆,“他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

在汪洋的意见里,应该解放的思想不止一途.比如报纸上的领导照片,是否一定是正襟危坐的形象?可不可以着眼于体现他们的个性和特点?汪洋说,敢发这样的照片,就是思想解放的表现.

在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分组会议上,汪洋表示“解放思想,要有胆有识,要有世界眼光”.他进一步阐释说,广州和深圳不能再跟国内其他城市比,要有敢于和世界一流水平叫板的勇气,和新加坡比,和首尔比.

对于互联网,汪洋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考察长三角时,汪洋去阿里巴巴总部拜访了马云,力邀阿里巴巴到广东发展;在深圳腾讯公司调研时接受公司CEO马化腾赠送的号;他还邀请网友 “当面拍砖”,几年来针对当地发展曾经写出重要“拍砖”文章的10位网友,所谓“岭南十拍”――金心异、老亨、呙中校等均现身到场,现场气氛热烈轻松,汪洋的“网络问政”令人耳目一新.

过冬

随着发端于美国的金融海啸的蔓延,中国的经济环境也在2008年岁末进入严冬.以出口产业为主导,对国际金融环境高度敏感的珠三角地区,最先感受到严寒.

2008年10月,全球最大玩具写作技巧商之一,东莞合俊集团旗下两家工厂倒闭.这是多米诺骨牌被的开始.随后,“倒闭”的寒流蔓延开来,老板欠薪躲债、民工失业返乡,曾经富甲中国的珠三角地区迎来严峻的考验.

汪洋曾强力推进的珠三角产业转移也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继续还是放缓?

汪洋表态了.他在湛江进行专题调研时强调,落后的生产能力被市场周期性波动所淘汰,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起作用.汪洋鼓励广东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带来的痛苦.“广东用一个姿态快跑了十多年,现在放缓了一些速度,调整一下姿势,提高一下长跑动作的技术含量,应当是很正常的事情.”他说.

因此,即便遭遇经济寒冬,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双转移”依然要坚决,“腾笼换鸟”依然要坚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然要坚决.

“政府不救落后生产力!”――先前,汪洋每一次态度鲜明的表态都引来阵阵掌声,但这一次褒贬各半.

2008年底中国经济的下行状况,引起决策层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广东视察,“我这次是来给珠三角打气、加油和鼓劲的”,温家宝表示.

在此背景下,汪洋提出要把 “三促一保”,即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广东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广东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财政税收支持、改善政府怎么写作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这也是一次“定调”,既显示了汪洋的大局意识,也重申了他促进广东经济转型的决心.依然是特色鲜明的“汪氏风格”,如同他2008年年初高倡“解放思想”时那个先声夺人的登场.

摘自《经济观察报》200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