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617 浏览:160906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硕士阶段教学结构体系及培养方式的调研入手,分析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问题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由此探究通识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剖析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成功范例,借鉴其基本理念和操作模式,再结合专业间的逻辑关系及培养目标来优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结构体系,使得艺术设计教育朝着“更少专业化,更多综合化”的通识教育方向的发展.

关 键 词 :复合型人才;艺术设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18-02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来看,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硕士阶段培养目标,已不只是满足于培养具有设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修养、能力和知识内容上面全面发展,既具有艺术专业修养的全面型人才.而目前职业化的教学体系造成了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缺失.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艺术设计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从艺术设计教育全方位思考来优化硕士阶段教学培养体系,努力为学生创建信息多元化、富有弹性的教学空间.

一、通识教育渗透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通识教育为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从而反哺促进艺术教育

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吸收、转化、利用知识的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通识教育的深层追求,是造就一批具有民族创新使命、当代高峰意识、国际化研究视野的艺术领域高端复合型人才.学习艺术需要研习与艺术相关的通识内容,才能在艺术设计领域有较高的造诣.

(二)通过通识教育弥补长期职业化教育导致的教学碎片化

现在绝大部分高校职业化教学使得现在的大学世俗化严重,注重专业学习,文化基础薄弱,对通识课程的忽视使得他们的整体素质何艺术修养很难提高,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艺术领悟与表现.

二、对艺术设计硕士阶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从市场对艺术设计需求来看,越来越发现已有的课程设置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甚至不能让他们在专业发展的前沿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国内综合院校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结构体系分析得出:

(一)重专业教育轻文化教育,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综合素质低

课程体系上普遍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及研究,专业技能型课程多;而能够对学生心灵和智慧产生重要影响的多样化体验过程,被忽略掉了.

纵观国内院校的通识教育主要包括思政、文学、外语等,课程科目门类上来看具有局限性,课程内容涉及的领域面窄深度不够,并多以必修形式出现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其教学设置中,缺乏让学生进行系统全面地学习、综合运用科技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来看学生在跨学院跨专业通识课程只有一门可以自由选择,除了外语、高数、历史、体育就是思政,门类窄、深度不够等缺陷;而反观国外各高校的通识课程科目分类来看以语言、历史、文学、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学术技巧为主干,且大量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全方位综合化.

(二)大多数通识开设的课程内容随意性比较大,缺乏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性

课程设置上没有与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没有结合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学生学习起来吃力,引起学生对此类课程的不重视,造成通识课程的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浙江工业大学专业教学培养中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一门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一种教学改革与进步,但没有取得有效的成果.笔者在大一期间选修了一门法律学专业的课程,课程内容是从法律专业的视角来讲述课程内容,没有专业针对性,让学生学习接受和理解相应知识上吃力,难以提起兴趣.导致通识教育通常流于形式,而忽视内容.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有效课程体系设置的实施路径

高校,不仅要求毕业生随时可以投入具体的工作.高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能进一步适应社会的能力.再艺术设计教学结构体系构建中,从打破传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架构体系及比例关系入手,建一套有效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社会观、学术观,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利用横向拓宽纵向加深的原则重构教学课程结构体系

中国美术学院提出“品学通、艺理通、中外通、古今通”育人理念.这无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出了优化艺术设计教育结构体系的需求.为了使专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更加广阔的背景,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对国外高校的调研发现,日本大学其通识课程比例占到总学分的1/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其通识课程也占到了总学习时间的1/2.另外从纵向来看美国的艺术院校在通识课程教学处于先行地位,具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具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各校的通识科目分类方式不一、课程门类繁多,突出教学个性及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通识教育将艺术设计教育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相联系,据统计其教学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学、宗教、美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及其它边缘学科.首先要求学校在原有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扩大课程门类,向学生提供内容非常丰富的课程目录,开辟一套完备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艺术设计相关的通识教育内容中由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为主.例如中文表达课程,提升学生对设计作品的文字表达的能力;艺术赏析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艺术批判的能力;各国的经济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等等.

(二)结合学科特点,探索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通识课程教学内容

每一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都不是纯技能的培养,必定有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由与此相关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专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渗透.与不同学院不同教学平台的老师碰头,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通识课程设置上充分研究学科特点、思维特点、实践特点及发展需求,充分挖掘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以艺术设计专业为原点向其他学科的“会通”探索交叉内容与知识,建立彼此之间的课程的融合.

例如,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其专业涉及到用户体验的调查、设计媒介运用、宣传策划、经费怎么预算、合同拟定签署的法律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实际的运作中又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心理学、材料学、法律学等这些知识的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法律知识教育中可以侧重介绍《知识产权法》,充分侧重学生职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何提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接受何理解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最后在教育形式上,为了真正做到与艺术专业相结合,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考评体系,构建一个理论考察(与艺术专业相结合)+社会时间表现(与学生所学专业实践、实习相结合+平时表现.从巩固通识教育的时效性的同时,并教会他们如何把自己的所学与主修专业互联起来,从不同的视角对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加以磨练,使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研究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感受.

结论: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文章以教学导向为目标探讨了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研究注重专业知识与相关通识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模块,构建一套从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信息的理解―文化知识的吸收―人文素质的形成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知识经济时代输送复合型人才做出努力.

★本文为:(1)2014年度艺术学院“快乐艺术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项目“基于综合院校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学专业培养模式探究”成果;(2)2014年浙江工业大学运河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先进本土艺术文化对于重塑当代艺术设计学教育理念的探究”成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