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教学由抽象教学进步到趣味教学,进而上升到讨教学、教学的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080 浏览:23046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当然也包括对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改革.本文主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在某一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教学方法则是灵活的,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果.

本文主要讨论文科的教学法.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美学等等,这些课在高校里或是作为公共课,或是作为专业课,课堂上的情形经常是学生睡倒一片,老师讲得两眼发直,举目望去无人在听,令人感叹教员坚持讲课的毅力.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学法的思考和讨论.

一、应试模式下的抽象教育

古人有句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教学法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实际、最直接、最难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没有教务监督、甚至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认真听,老师乐意讲呢?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往往会采用这样几个办法.第一、组织领导专家听查课,或者抽查,让教者防不胜防,从而精心备课.这固然有效,但问题是:即使教师认真备课,但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听,怎么办呢?所以这个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可以增加考试压力,让考试压力变成学习动力,这确实行之有效,但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不言而喻.就教书育人的本质而言,应试教育并不能带来学生对知识和老师的真正信服.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应试的目的是考试.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功利性的,潜意识是消极倦怠的、感觉很苦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试卷要难、监考要严、不能透题,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学生就会不认真学习.由此又引出:监考严、试题难、不透题,考试及格率可能降低,教员压力变大,学生嫌学得苦,都不高兴,于是可能会想办法“变通”;再者,善于死记硬背的学生不在少数,也是十几年练出来了,三五天就把复习提纲背好了,那么一个学期的课,又可以应付了事;第三,更棘手的问题,考试课是有压力的,那么考查课呢?没有考试压力的课,又怎么办?所以就教书育人而言,强迫的学,功利的学,都是不好的.

二、由抽象教学进步到趣味教学

经过多少年的应试教育,有时候我们会想:为什么大、中、小学的教材不能搞得活泼一点呢?能不能亲切一点、生动一点,让人喜欢一些?总是冷冰冰的,很权威、很正统、也很生硬的样子,读起来、学起来都很吃力.《世说新语》提到一种吃甘蔗的办法,叫“渐至佳境”,实际上也是暗示人们读书学习做事的办法.但是我们的中、小学课本呢?这些面向少年儿童的书,书上的那些话,再加上老师们板着脸的那种讲法,就是不能让人渐入佳境,也不讨人喜欢.强扭的瓜不甜,所以我们要改革教学方法,提倡趣味地教,快乐地学.人都有好奇心,讲课既通俗易懂,又“贵奇,贵资于人”,那么这节课要说不受欢迎,那就奇怪了.趣味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要通俗、简洁、幽默.要少用长句、复句,多用短句、单句,要生活化、幽默一点,这是文科独有的长处.说话要让人听得懂,愿意听,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还能渐至佳境,同时又把课标的道理讲了.

其次,要有趣味.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是学习上的至理名言.一旦学生觉得你讲的课有意思,哈哈一笑,那么前面所提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人文社会学科,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趣味教学.

比如讲历史,就有趣味和抽象之分,绝对不要板起脸来讲.本人在大学西方音乐史时,就感觉极其枯燥,提不起神.后来看了一本《西方音乐轶事》,相当于我们纪传体的史书,讲每个音乐家的生平经历和一些趣闻轶事.诸如《趣味哲学》等,都深入浅出,活泼有趣.像逻辑学、美学等现在都有趣味教程,这些都是前人的心血,可以很好地拿来实行趣味教学.

实行趣味教学的难处在于:

一、教者需要有丰富的积累和资料,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解决办法:阅读相关的趣味书籍资料,如《趣味哲学》、《趣味历史》、《趣味语文》、《趣味逻辑学》等等.可根据课标准备趣味教学教案.没有趣味教材的学科立即着手编写,为下一步的趣味教学打好基础.

二、妥善处理好讲道理和讲故事之间的关系.第一、讲故事不能离题,不能牵强.第二、故事不可过多,过多不能凸显主题;也不能过少,过少枯燥乏味.解决办法:既要明确推行趣味教学的基本思路,又要根据课标明确每课的基本框架结构,教员在统一框架内自由发挥.

以上讨论的是趣味教学,主要是把师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使教育的主、客体乐教、乐学.

三、在趣味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讨论教学

趣味教学基础打好了,可以开展讨论教学.讨论教学主要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同样一段话,同样的小故事、大道理,即使很简单,但由教师说出来,这还是教学的初级阶段;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来,那么教学是进了一大步.显而易见,学生自己说出来,那是代表他们说写读想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是从理解走向表达和运用了.趣味教学是讨论教学的基础,这一点应该注意,这个基础打不好,讨论教学很难搞得好.现在很多老师尝试讨论式教学,结果往往是五花八门,讲什么的都有.优点是大家都参与了,缺点是教学任务没完成,跑偏了.所以讨论式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要拥有独立自主的课余时间,这一点不必细说.第二、教师要有趣味教学的基础积累,这是关键所在.学生要讨论,就要搜集资料,提前准备.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资料是第一个问题;找到资料能否看得懂是第二个问题;看得懂能否感兴趣是第三个问题,如果没有兴趣就会应付了事;同时,能否把现有的资料编辑整理成发言提纲,整理成发言提纲能否精心练习好演讲,整个演讲综合起来能否实现教学目的,这些都是有待考虑的问题,短时间、一口气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认为讨论教学要一步一步来.第三、课堂组织是另一个关键所在.要严密组织讨论式课堂,防止跑题.解决办法:一是实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限时限题,严防偏题;二是讨论结束教员必须总结点评,阐明题旨.三是讨论的初级阶段按教员设定的资料、提纲和要求讨论发言,中、高级阶段允许学员酌量增加自由发挥的比例.

四、在讨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启发教学

讨论教学的基础打好了,可以开展启发教学.什么是启发教学?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心里没想通急切地想知道);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心里想通了嘴上却说不出).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没有用心思考),则不复也(先不要往下进行)”.这个道理很明了,没有趣味教学、讨论教学的基础,启发教学只能是空谈.趣味教学、讨论教学基础打牢了,学员的兴趣来了,脑子动起来了,嘴巴说起来了,这个时候要启发他.脑子转不动的时候,点一点就透.嘴巴不灵活的时候,一句话可以记好几十年.

启发教学实际执行是不容易的,因为随机性很大,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论语》记载孔子和学生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在对话,同样一个概念,和每个学生的谈话都不一样,这是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这种教育以对话作为基本载体,也可以叫对话式教学,这是教育的高级阶段.孔子和他的门生,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这些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们用的多是对话教学.师生之间你一问我一答,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言语应对,又可以把握学术思想,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到了这样的程度,学生难住了老师,这其实是应该高兴的事,它代表青出于蓝、又将胜于蓝了,教育的理想境地已经呼之欲出了.所以,趣味教学、讨论教学,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教员的积累够了,学生也在不断地思考发言,那么适机来一个启发教学,未尝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总之,由抽象的空谈理论到讲趣味理论;由老师讲到学生讲;由学生讲到师生交流对话,这是科学的三步走.经常和学生交流,问他对什么课最感兴趣,他们说主要看老师,老师有意思,自然就喜欢(这门课)多一些.结合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于是写下这篇关于教学法的思考.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