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71 浏览:19719

【摘 要 】人教版语文新教材的特点是课文的篇幅长,从低年级就开始阅读长篇的课文.针对这一特点,结合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低年级主要采用难点分散,中高年级多种方法学习,并学会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 键 词 】分散难点;多种方式;感悟;读写结合;体会写法人教版新课改教学课程目标赋予了我们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标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课文篇幅特别的长,低段的时候识字量又很大,因此教学中感觉非常吃力,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识字量的积累,渐渐地发现了这也是一种优劣互补的条件,在带给学生较重的识字负担的同时也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优势条件.这中间的利弊大小就看教学者怎样去把握和处理.这一轮的教学,我有计划地对这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实践.这里我就自己的教学中所做及效果做一个简略的回顾和小结.

低年级时,针对课文长,生字词语多的特点,我采用了难点分散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阅读课文前,先把文章中生字词语和难句长句找出来,指导学生读,读到流利的程度,然后让学生读整篇的课文,阅读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读书也就有兴趣了.

例:一年级下册课文《爷爷植树》一课是学生开始接触课文时遇到的第一篇比较长的文章,文章中的一些词语也比较生僻,还有长句.对此,我把文中的“万里无云、春风拂面、引人入胜、兴致勃勃”和长句“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然不肯休息.”“还有一个树坑挖好了,挑选了一颗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读得流利了,才叫学生读课文,学生就不觉得费力了.

进入中年级,我开始放手训练学生自己阅读的能力,采用多种读的方式训练阅读,针对课文篇幅越来越长的特点,我侧重加强了默读能力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得多,也更比朗读有利于思考,因此培养默读能力成了中年级阅读教学训练的主要任务.在默读的过程中,快速收集信息,并对所获的信息进行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概括文章的梗概,达到课标规定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求.在快速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对于长篇幅的课文,可采用“提纲型”的概括法.以教学《西门豹》片段为例:

师:这篇课文讲了西门豹做的什么事情呢?请按照提纲提示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内容.(板书提纲:1、调查情况.2惩治官绅3兴修水利)

学生根据提纲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了课文的内容,有效的训练了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新课标对高年级的阅读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其中有一项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另外,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把阅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锁定在“读有所得,读有所悟”上面.

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冻死街头的事情.课文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和所以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由于故事涉及的背景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太远,要让学生来体会这样的情感就比较难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看几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请孩子们小声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看看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请孩子们交流一下自己从文章中获得的信息.

生1:我知道了这个小女孩很可爱又很可怜.而且知道了作者很喜欢我是从“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这句中的“乖巧”这个词中感受到的.

生2:我读出了那个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冷漠.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赶车人看到了小女孩还赶那么快,小女孩吓着了也没人管,所以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冷漠.

生3:我从“谁也没写过他一根火柴.”这一句看出了那些人没有同情心.

片断二:

师:从“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记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和“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这两句话中,你读出了作者要说的什么话吗?

生1:作者想说的是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走了,小女孩就再也不会忍饥挨饿,过着痛苦的生活了.

生2:作者是想说小女孩在那样的社会里是不会有幸福的,只有死亡,只有离开这个世界她才不会挨饿受冻受欺辱.

师:结合课文前半部分对校女孩的描写,你悟出了什么?

生1:前面作者写了小女孩的可爱,美丽.后面写了小女孩悲惨死去的情景,让人产生了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和惋惜是感情.

生2:我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有钱的人就可以烤着火炉吃烤鸭,还要打扮美丽的圣诞树来过年,而穷人却在大年夜连饭都没有吃的,我不喜欢这样的社会.

透过上面两个片段,我们看到了,学生能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体会出在那样的社会里,小女孩要得到幸福和快乐是不可能的,生长在那个社会里她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所以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也不禁产生了对资本主义那种贫富不均制度的憎恶之情.因此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得到了升华,从而做到了“读有所得”的目标.

同时,“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也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需要加强训练的一项技能.在教学中,我紧扣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去发现,作者的表达方法.还是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吧:

片段三:

师:请孩子们细读课文前三自然段,读完以后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读,勾画出关键的词句,然后探讨)

生1:小女孩很可爱,我是从“乖巧“这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生2:我从“那打着卷儿的长发披在肩上很美丽,可她没有注意这些”这句话中读出了小女孩很漂亮.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生:我觉得作者这样写是为后面小女孩被冻死街头的结局做衬托,作者先写这小女孩这么的可爱漂亮,然后后面展开的故事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悲惨遭遇,让我们觉得小女孩是多么的可怜,激起了我们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多名学生发表大同小异的意见)

师小结:作者就是用了衬托的手法做铺垫,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在高段的阅读课堂中,我基本上渗透了这样的训练.如:《凡卡》中作者运用回忆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写了凡卡在乡下跟爷爷生活的情景和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生活情景,我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分析:凡卡和爷爷在乡下的生活很艰苦,可最后凡卡宁愿让爷爷接他回乡下去也不愿意在城里当学徒,充分说明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无比悲惨.这都是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产生的效果.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吸收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并会自然的运用的自己的习作中去,我的教学也就达到了读写结合的目的了.

总之,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能使学生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只要能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就是成功的教学.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