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938 浏览:133019

摘 要:一个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与该企业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世界经济的急剧变化,企业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加强,由于对风险管理强调不够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各国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国的研究也已经起步,中国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已迫在眉睫.

关 键 词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25-01

内部控制发展与构建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2004年9月,美国COSO委员会在广泛吸收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用以指导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活动.中国内部控制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均起步较晚,1986 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首次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2008年6月财政部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了企业实施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理论研究方面,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中国的内部审计在国家的干预下建立起来.刘力云在专著《审计风险与控制》(1999)中认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比虽然在业务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内部审计的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内部审计目前面临的影响,其职业生存和发展为风险问题,这是内部审计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苏运法 (2001)指出,“目前内部审计风险存在认识误区,一是无风险论,二是不用承担风险论,三是风险难免论,四是法制观念淡薄.”

对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的研究.因各自研究出发点不一样,提出控制的对策也有别,但总的来说,产生风险原因是综合性的,控制措施也是综合性的.如石爱中 (2001)认为,“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是综合的,采取措施也是综合性的,包括提高风险意识,严格执行独立审计准则,确定审计风险的时效性,加强执业质量的监督管理.” 张建军 (2001)认为,“独立性是审计最本质特征”,刘力云认为,“控制内部审计风险途径是内部审计要更加积极地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要改进内部审计方法,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代替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用风险评估技术确定审计事项.”阎达五、杨有红(2001)说明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重头戏.

国内各界人士都在深入思考和尝试着实践一些改革措施.李爱华(2008)根据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和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上存在一些问题,指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首先在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概念上不统一;其次在内部控制制度框架的设计上比较混乱,所以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造成了信息严重失真,舞弊等现象不断出现.张桂玲(2009)论述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整合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风险管理概念,并针对实务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李雅琴(2009)以ERM框架为参照,指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ERM框架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启示,并针对中信泰富巨亏事件从内部控制角度进行了分析.古淑萍(2009)提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控制程序和方法,而是一个内容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它的内容会随着企业面临环境的不同而不断更新,在其体系中应当融入更多的思想,使其不断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