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与出版商的恩怨过往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05 浏览:19571

西方的作家没人养,全靠自己写字挣生活.结果是很多人写得穷困潦倒妻离子散,直至写不下去;也有写得大红大紫发了财的,甚至有杰克·伦敦那样一夜暴富后就挥霍无度,最终因幸福空虚而.

任何一种制度下靠写作把自己变成专业作家都是件很不容易的差事.

但有一种人是无论如何要走上当专业作家的不归路的,无论成功与否都要一条路走到黑,因为他们命定如此且别无选择.英国大作家劳伦斯即是.

穷矿工的儿子劳伦斯只读了师范大专班,一生坚持只写纯文学作品,甚至坚持诗歌和实验小说的写作,因此没有像杰克·伦敦那样一夜成名暴富,所以也没有机会挥霍堕落.这样坚守个性写作的人时常捉襟见肘,但终归没有穷困潦倒,去世前居然算得上英国作家中身价不低的一位.劳伦斯确是纯文学作家中苦苦挣扎终得其所的典型,对从事写作的人特别有启发.

劳伦斯初入文坛时很是幸运,诗稿被女友投到《英国评论》就从此一发而不可收,25岁小小年纪就发表了诗歌、小说和长篇小说而且出版了美国版.他对引他上路的恩师胡佛本是感恩戴德,但胡佛这样的左倾小资产阶级文人要把劳伦斯定位为矿区生活作家,不能容忍劳伦斯触及别的题材,尤其不能容忍劳伦斯写城市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对艺术有着独特追求的劳伦斯亦不能容忍这样的限制,只能与恩师决裂,自找出路.

结束这段交往对年轻无助的小镇小学教师劳伦斯来说是痛心的,他曾经试图妥协,但他的个性和文学追求不允许他让步太多,最终只能分道扬镳,用劳伦斯的话说就是“胡佛让我自己划自己的独木舟了,我几乎触礁翻船”.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只能牺牲人情和靠山,独自闯荡文坛.他不得不从出版处女作《白孔雀》的海纳曼转到达克华斯公司.


这个达克华斯公司的老板杰拉德·达克华斯是父亲的遗腹子,8岁时母亲带着他们兄弟二人改嫁,改嫁后母亲生了四个杰出的子女.其中一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另一个女儿瓦妮莎成了著名画家.杰拉德这个半兄长在两个妹妹童年时对她们有过性侵行为,给她们的心理和生活打下了巨大的阴影.不过达克华斯还是为弗吉尼亚出版了最早的两本小说.达克华斯的审读人加尼特很器重劳伦斯,先是帮他在达克华斯出版了小说《逾矩》(同时出了美国版),又出了《爱情诗集》(包括美国版),然后修改了《儿子与情人》,令其一炮打响,奠定了劳伦斯知名作家的地位.这三本书在经济上让劳伦斯站住了脚跟,从此他可以向着真正的专业作家的方向顺风顺水地发展了.

加尼特这位如同父亲一样的伯乐对劳伦斯关爱有加,劳伦斯甚至把自己私生活的秘密都坦城相告并倾听他们夫妇(加尼特的妻子是一位杰出的俄国小说翻译家)的人生教诲,还与他们的儿子大卫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劳伦斯和弗里达私奔到德国和意大利后,鬻文为生,入不敷出,全靠加尼特在英国为他的文稿周旋并给予支持,起的是写作技巧人和伯乐的双重作用,却不收取写作技巧费.劳伦斯夫妇回国无处安身时,就暂住他家.他们夫妇像对待自家人一样热情接待这个文学天才,两家关系甚为融洽.即使在与加尼特关系最为融洽的时候,劳伦斯也并非言听计从.加尼特将他的小说大段删改,劳伦斯心中不快,但为了生计,还是做了妥协.他知道自己身在意大利,全靠这部小说的版税度日,因此不能过于任性.他很实际地说:我得出版才能生存.

劳伦斯每在自己小有成功时总是要追求创作上的突破甚至是与以前的作品风格决裂,而他的伯乐们却总是要循规蹈矩,希望他在已经成功的基础上完善和提高.当劳伦斯决意要与《儿子与情人》类的写实主义风格决裂,创作出了《虹》这样更具现代主义特色的作品时,加尼特对他的创新很不满意,不仅要他修改,甚至要他回归旧的风格.经过与加尼特多次交锋,劳伦斯发现自己与加尼特的分歧关乎原则,必须与这个如父如兄的恩师决裂方能坚持自己的文学创新.劳伦斯如此决绝,加尼特亦感到自己对劳伦斯仁至义尽,无法与这个自我膨胀的年轻人继续和睦相处,只能了断.声誉鹊起的劳伦斯固执己见,在任何人看来都是忘恩负义,甚至是很不识相.但事实证明劳伦斯是对的.《虹》最终被认为是劳伦斯作品里文学品质很高的一部小说.

劳伦斯自己雇了经纪人,准备转到麦修恩出版社.劳伦斯对扶持自己的达克华斯还是想从一而终的,就提出如果达克华斯也能付麦修恩标准的版税,他仍愿意当达克华斯的作者.但达克华斯对此嗤之以鼻,傲慢地说:“恐怕你得拿别人的高版税了.”劳伦斯转身就与麦修恩签了约.不过,还是为安慰加尼特和达克华斯,他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普鲁士军官等小说》留给了达克华斯.劳伦斯在三十而立的年纪就出版了四部长篇、一部诗集、一部话剧剧本和一部短篇小说集,还有无数的诗歌和小说、随笔蓄势待发,可谓前途无量,是当时英国最耀眼的新星.此等成就是很多作家一生难以望其项背的.

当然,劳伦斯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失去了文坛名家的保护,把自己彻底置身于文学的“市场”中去沉浮.随之,没想到鸿篇巨制《虹》的出版赶上了大战期间军国主义文化横扫英国,小说因为谴责战争遭到禁毁,其余作品也难以在英国出版,生活难以为继.可怜的写作技巧人平克在出版和法律诉讼上无能为力,只能好心地先自掏腰包替出版商为他垫付版税,甚至发动伦敦文学界人士为劳伦斯捐款.劳伦斯从此几乎走入绝境,有时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

伦敦之大,居之不易,难以栖身,劳伦斯只能移居到生活费用低廉的康沃尔一隅,自己种菜,勉强糊口,后又因间谍嫌疑被驱逐,颠沛流离.即便如此,劳伦斯还是坚持自己的处世原则,对充满敌意的当局毫不妥协,也不去攀附与他意气不相投的著名的剑桥-布鲁姆斯伯里文学艺术圈子,不去攀附当时的文坛巨擘如萧伯纳和高尔斯华绥等人,反倒时而表示出对他们作品的不屑.这种处世态度本身就将自己置于孤家寡人的境地.在荒凉的康沃尔,他苦苦地靠微薄的稿酬生活,同时还不放弃纯文学的创作,写出了被称作探索当代人方寸乾坤的长篇巨制《恋爱中的女人》.这部小说又遭到英国各出版社的退稿.贫病交加中不得不仰仗妹妹为他在老家租了一座简陋山居度日.1918-1919年是劳伦斯最为难熬的一段时光,随时感到“狼在抓门”(英文成语,意思是饥寒交迫),他甚至愤怒地说还不如淹死了事.如此一来,劳伦斯愤而与平克决裂.从此以后,劳伦斯基本上是靠自己投稿谋生,不得不为报纸杂志写些应景文章赚取稿酬,还要与居心叵测的出版商周旋.因为出版商对一个作品被禁过的作家充满戒心,基本上只是虚与委蛇而已,劳伦斯必须学会应对这种炎凉世态,在夹缝中闯出自己的路,既不丧失人格逢迎,又不能过于刚愎.天无绝人之路,劳伦斯的一些“粉丝”和少数作家同人如麦肯齐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时而仗义疏财,时而为他奔走.美国女诗人艾米·洛威尔深怕捐钱损伤劳伦斯的自尊,改为赠送他一台当初价值不菲的打字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时美国的出版商休伯奇大胆地出版了《虹》的删节版,算是对他的安慰.休伯奇还是在美国第一个出版乔伊斯作品的人,很有胆识.在劳伦斯最捉襟见肘的时候,休伯奇竟然连着出版了他的数本书,包括《情诗》(英国版由达克华斯出版)、《普鲁士军官等小说》《意大利的薄暮》(英国版由达克华斯出版)和诗集《看,我们闯过难关》(英国版由查多与温德斯出版).1915-1918年,劳伦斯困守英国,居无定所,穷困潦倒,基本上就靠这两个英国和美国的出版社微薄的稿费支撑度日.无论如何劳伦斯要感谢他们的情谊.

大战一结束,劳伦斯就迫不及待地告别英国,并且决心将所有的书都先在美国出版,英国出版不出版似乎他都不关切了,他感到自己对英国完全失望了.

1919年之后的几年中,他的书基本上都先由一个美国小出版商赛尔泽出版,实现了对英国的报复.但这时有一个年轻的英国出版人塞克对劳伦斯充满好感,主动要求为他出书,虽然印数不大,但总算让劳伦斯感到了英国对他的关心.于是,赛尔泽在美国、塞克在英国就开始相继出版劳伦斯作品的美国版和英国版.赛尔泽对劳伦斯忠心耿耿,实属难得,是他支撑着劳伦斯在美国的生活.但他经营不善,破产后,美国版基本上由科诺夫接手.但塞克一直是劳伦斯作品在英国的几乎唯一的出版者.塞克和科诺夫连最不赚钱甚至亏本的一些小随笔如《无意识断想》都出版,甚至还出版劳伦斯作品的袖珍本.

出版劳伦斯的作品,塞克和劳伦斯几乎都没有赚到什么钱,但劳伦斯的作品就是由这么一个英国的小出版社在英国不间断地出版着.塞克让劳伦斯保持住了一个英国作家的地位和与英国的联系,否则他真的就是生活在意大利在美国出版作品了,英国读者会很难读到他的书,他就失去了英国.

劳伦斯与塞克似乎没有成为很过心的朋友,他们一度过从甚密,劳伦斯也喜欢这个温文尔雅的小个子绅士,但塞克不善经营,小富即安,劳伦斯也是个绅士,看在塞克多年的情分上,不愿意另谋高就,说跟着塞克凑合过.他甚至对塞克说:我最好现在别走红,等将来你能从我的作品中大赚的.劳伦斯的话证明是对的,他后来真的红了,可他英年早逝.拥有他版权的塞克曾因为资金问题在劳伦斯红起来之前把版权转让给了海纳曼,结果是海纳曼拥有了劳伦斯这个蓝筹股,靠出版劳伦斯作品赚了钱.而海纳曼恰恰是出版劳伦斯第一本小说,后来放弃了劳伦斯的出版社.

当初一部不赔本的小说能为作者赢得300镑上下的收入,这是劳伦斯当小学教师三年的收入.如果想过比小学教师生活水平高三倍的生活,就要每年都写一本销量可观的小说才行.幸运的话,如果加上再版,比较畅销的小说作者如麦肯齐一本书往往能挣到一千多镑.如果再改编成流行戏剧在伦敦西区上演,作者能获得很高的收入,有的高达每周600镑.但全英国也没几个这样的作家.劳伦斯就没这么幸运.他的几个戏剧都没有给他带来什么收入,他的小说《虹》被查禁后基本上是靠写点诗歌和报刊文章挣生活,甚至靠大家救济.后来有了美国版,日子开始相对好过些.应该说,他是知识产权的受益者,靠在美国再版他的书得到主要来源过日子,绝对不富裕,还要靠为报刊写文章多挣生活费.有时一篇文章发表在流行的报纸上能赚到相当于一本小说三分之一的稿费,估计这也是劳伦斯散文随笔高产的原因.优厚的稿酬激励着劳伦斯充分发挥他在随笔写作上的才华.这些篇什后来证明成了最受追捧的作品,造就了一个随笔作家.

劳伦斯的最终一本书赚到了他其他所有书都赚不到的钱,这就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但恰恰这本书他没有靠任何出版社出版,而是自己操作,私人在意大利出版的.即使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出版后,劳伦斯在逝世那年的“身价”也只达到一年二千多镑,比当时的畅销作家如班奈特等要低十几倍.这样一个勤奋的写作天才,一生艰苦地写作,其收入不过如此,而且早期的日子颠沛流离,捉襟见肘,甚至难以为继.这是真正的靠写字养活自己的专业作家的道路,能成功者寥寥.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因为是私人版本,自己征订发行,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的消耗,因此在发行上小有成功.劳伦斯将收入的一部分在美国写了股票,市值达到6000美元,行情见长时抛售了20股,然后又进行投资.这番惨淡经营颇见成效,使得他可以在生命最后阶段悠闲并充满地从事少年时代就钟爱的绘画,一口气画出了几十幅作品并在朋友帮助下,在伦敦轰轰烈烈地举办了画展,实现了他的一个夙愿.其绘画再次引起卫道士的愤怒,没收了其中“有伤风化”的13幅,其余的以劳伦斯不再在英国展出为条件还回.这些画作当场售出几幅,其余的被妻子赠给一些朋友,还有的被博物馆和大学,现已经价值连城.可惜劳伦斯在世时没有享受到这些,但这些画作为后人留下了无价的财富,他的作品在身后成为巨大的文学遗产,泽被众生,当然也包括笔者这样的外国译者,在其作品的版权保护期满50年后可以自行翻译,出版社也可以不付任何版权费用出版.译本的出版成本也随之大大降低,读者或可从中受益.

造就一个大作家的因素很多,但出版是最重要的一环,而劳伦斯的出版社也就那么几家,在英国就是海纳曼、达克华斯和塞克,最终又转回到海纳曼.而在美国,几乎长期只有赛尔泽,前后有休伯奇和科诺夫.就这几家出版社和早期的《英国评论》杂志维持了一个作家的基本生存.海纳曼之后,接手劳伦斯作品,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打了一场世纪诉讼官司,出险棋赢了,从此劳伦斯一路狂飚突进,红遍全球.最终还是由剑桥大学出版社真正下了大力气,汇集英美学人的力量,从学术的角度整理出版劳伦斯全部作品,奠定了劳伦斯文学的经典地位,再由出版剑桥版的平装本,普及到广大读者.这样,劳伦斯作为经典作家,其作品就在学术和商业两个领域里都获得了自己应得的经典作品地位.

这个过程一走就是近百年.经典要这样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