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本后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766 浏览:119362

【摘 要】大学体育教学具有综合性特点,其教学目标为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意志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因此,升本后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非常重要.目前体育课程存在的弊端有课程设计忽视培养规格的具体规定,在课程要求上过于强调课程计划的统一性及人才培养规格的一致性等,提出了转变体育教师培养观念,树立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化”观念和加强体育科学结构体系研究,尤其加强体育教育学学科的研究及其体系的构建等课程改革策略.

【关 键 词】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指出了方向.国际体育联合会1970年制定的《世界体育宣言》中提到“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求按一定的规律,以系统的方式,借助身体运动和自然力的影响作用于人体,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等”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工作方针,80年代提出了“以全民健身为主要目标的群众体育和以奥运会为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90年代又制定和推行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1995年8月29日,八届人大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体育基本法.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在大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升本后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所针对的教学特点和目标

1.1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是大学体育工作最重要的活动,是实现大学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能.根据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的内容必须以体育的基本科学知识和各种能有效增强体质和发展体能的身体活动为主.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必然是身心两方面活动的结果.体育教学活动一般在室外进行,由于教学要使用各种场地、器械,并受自然环境和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学的组织工作显得比较复杂.体育教学所依据的科学基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如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体育教学与这些学科的关系较为密切甚至直接相关[1].因此,体育教学所需的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

1.2体育教学的目标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体育教学的正确确定,对大学体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体育教学的功能以及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意志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才能,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目前学校体育专业课程存在的弊端

第一,虽然课程设计以目标模式为主并注重培养目标的先导作用,但忽视培养规格的具体规定,有将专业培养目标直接等同于课程设置目标的倾向,忽视将笼统抽象的培养目标向较具体的课程目标的转化,即忽视培养规格的研究,使课程设置的经验性明显[2].

第二,在课程要求上,过于强调课程计划的统一性及人才培养规格的一致性,忽视各地区,各院、系办学条件的差异性以及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

第三,在体育科学技术体系与课程体系设计的关系上,忽视“专业”及相应专业目标在体育科学技术体系向课程体系转化过程中的相似度检测作用或过滤作用,表现为将体育科学技术体系领域的“学科”直接转化为课程领域的“学科”,并过于追求各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因而导致一些课程的巨型化,进而又导致课程体系的一度膨胀.

第四,在课程决策中,主要以行政部门官员和院、系负责人参与,虽有专家参与但以学科领域专家为主,忽视体育教育专家的参与,师生参与更被忽视.

第五,课程设计中强调适应学校体育发展对体育师资规格要求的变化,但忽视通过专业课程的改造来改变体育师资素质的结构进而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使专业课程设计的修订常处于被动的适应状.


第六,忽视体育教师成才规律的研究,试图通过本科阶段的有限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体育教师.

第七,过于强调课程设置的独立性,忽视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及办学设施的制约作用,以及学生素质的制约作用.

第八,在课程结构类型的设计上过于强调各类型课程的独立性,忽视类型间的融合和整合.

第九,在课程设置上,重人体科学课程,轻体育人文课程.在必修与选修上,重必修,轻选修.

第十,重视课程计划的修订,忽视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注重专业基础课的设计及主干课的设计,忽视支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表现为忽视体育学科课程的建设与设置,使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特色不很明显.

3升本后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3.1转变体育教师培养观念,树立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化”观念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发展史表明,其课程体系的变化往往与体育教师的人才观直接相关.以往对体育教师的形象更多地是从“体育”的视角进行考虑,并往往集中在运动技术、技能水平领域,较少是从“教师”这一更为本质的属性去考虑,这样形成的体育教师人才观往往以运动技术、技能水平为主要特征.尤其是以往一些退役运动员直接进入体育教师队伍,

使体育教师有了运动员的形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是体育教师工作技能的要素之一,但对其过于强调却反映了对体育教师“教师”属性的忽视及对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工作技能的认识不足.这种过于强调体育教师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的人才观,又往往导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运动技术、技能中心”倾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