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38 浏览:8644

摘 要: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科学体系,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的主力军,社会的进步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从医学、社会、道德和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在人文精神日益凸显的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应是既有人文素养也有科学知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 键 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将是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与失衡项两者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新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院校专业性强,医学生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往往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

一、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的表现

1.医学人文教育问题.传统医学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和医德品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必然造成医学生怎么写作意识淡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无法满足社会对医疗怎么写作内容、怎么写作效果和怎么写作态度的多层次需求.调查显示,低年资医务人员(工龄1~5年)的整体人文素质下降,部分低年资医务人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医患沟通协调能力、医德修养等方面均不能使院方与患者满意.其主要表现为文化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医学人文知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个人利益得失,只讲物质实惠、不讲人文精神,工作中没有团队协作精神,性格孤僻,心胸狭窄,自控能力差,对待患者缺乏权益尊重、人文关爱和责任意识,连起码的医德要求都不能达到.

2.社会责任感缺乏.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献身精神.然而,现在的医科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愿参加学校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对社会缺少责任,对生命缺乏关爱,对病人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极端不负责任.


3.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由于医学教育课程负担重,课程设置不合理医学院校对人文课程设置欠合理,随意性很大,由国家规定的人文课程仅有医学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大多数为选修课,并且课时数量少,往往造成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摄取,对人文社科如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倾向,对中西方历史文化尤其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表现为过弱的人文功底.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美国、德国的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高达20%~25%,英国、Et本较低,仍占10%~l5%.

4.心理素质欠佳.大学生焦虑程度增加,生活压力沉重.当他们不能发散自我与环境的矛盾,加强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种种人格问题的表现一一暴露出来.病态人格已成为阻碍少数学生发展的主要问题,人格障碍成为偏激行为的温床.由此又导致许多行为问题,有的演变成“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受不了一点点挫折、考试、网络成瘾,甚至连人性泯灭、人格沦丧、人品堕落的自残、伤害他人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一项对医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由癔病、抑郁、疑病构成的逐年上升曲线,与历年相比增高过于明显,尤其是女生的此三项曲线抬高非常显著.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2.能够有效减少医患纠纷.目前,患者择医、就医中关注的项目患者及其家属择医、就医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药价、医疗费用、治疗效果等,还关注医疗卫生怎么写作的多维层面,患者越来越注重医学人文因素和医疗怎么写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程度.因此医学人文关怀的缺失、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下降,是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3.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全面成才.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以下作用: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关心人尊重人,注重人的意识,唤起他们对救死扶伤的坚守和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⑵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成为科学与人文兼备的“全人”医学生.⑶人文是形成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发医学生的潜能.⑷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并重.⑸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修养,形成同外界的和谐关系,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⑹有利于丰富医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情感,形成健康的心性.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医德教育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医德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取医德理论教学和医德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2.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由于医学人文教育定位不够明确,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不尽一致.目前,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仅医学心理学、医学学和卫生法学,而有的学校还未全部开设或改为选修,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薄弱.我认为在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时,要分类指导,划分必修(核心)课程和选修(一般)课程两大类,学生在完成规定的人文课程外有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的余地.建议列入核心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学、医学法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医学与哲学等,列入一般课程的有:大学语文、哲学、美学、艺术、医学史、人际沟通等.现行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课程多、周学时多,在安排医学人文课程时会增加学生负担.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医学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把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方面的理解.

3.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⑴可以读一些名人传记,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学习这些人类精英的品质和精神,这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及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⑵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⑶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⑷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本着“行为育人,奉献社会”的宗旨,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怎么写作社会相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医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怎么写作广大人民群众.让他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加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将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期望和要求也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义务工作者的医德高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程度和生命安危.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储备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跨世纪的医学生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兴衰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