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与电视两大构成要素的矛盾冲突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92 浏览:23813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电视产业也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中,对于电视节目来说,文学元素的引入是一项突破,但也引发了文学与电视两大构成要素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两者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就形成了这种天然矛盾.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调查走访结果,基于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与电视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与电视两大构成要素的矛盾冲突.


关 键 词文学电视节目;文学与电视;构成要素;矛盾冲突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216-02

文学是一种常见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使用了抽象的文字诉说人的情感,最终达到表达内容的目的;电视主要是使用了具体的图像画面来表情达意.文学通过文字刺激人们的想象力,电视通过画面抑制了人们的想象力,所以说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天然的矛盾.

文学电视节目是近几年来电视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使用了文学的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是电视产业中文学意味最强的节目形式.这种节目具备了鲜明的文学特征,其实也可以算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与常见的广播文学和网络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站在作品构成要素的角度来分析,文学电视节目因为使用了视听语言,所以更加加重了其鲜明的电视特性.

1.文学电视节目的表达特性

对于五十六个民族来说,即使在同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语言体系不同,不同地域的人民使用的语言也有所不同,这就是各个地方存在不同方言的原因之一.语言要依靠文学这个媒介来传播,所以文学电视节目具备了两个鲜明的特征:首先是具备文学思想的深刻性,这种深刻并不是由词语拼凑出来的,而是将词语作为描述手段;第二点则是间接塑造的艺术形象,对于雕刻、建筑、绘画等常见的艺术形式来说,通常是用间接的表达形式来塑造形象,文学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同样是使用了这种描述手段.文字的描述让观众产生想象,从而反映出描述对象的形象,是一种明显的间接性描述手法,这点从我国古诗词中也能看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读者没有看到花落的样子,也没有看到燕归的情景,但是通过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可以想象出花落和燕归的场景,通过这两个场景来反映出作者在当时的情感.

也正是因为文学作品的表达特性,所以将文学这个元素引入到电视产业中,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文学电视节目具备了文学的许多特点和特征,是传统电视节目所不具备的,也是文学电视节与传统电视节目最明显的区别.

2.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与电视的矛盾之处

2.1 文学间接性描述与电视画面直接描述的矛盾

之处

诗歌是文学中一种特殊表达形式,除了要表达具体的形象之外,重点还要表达作者的情感,通常是通过对动植物的描述,间接表达情感.电视则是通过图片画面来表达情感,文学是抽象间接的,电视是具体直接的,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

比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果放在现代用电视图片画面来表达,要如何操作才能保留原句的画面,又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在文学圈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果用电视图片画面来表达,需要什么画面才能如此传情达意,又不损失其婉约性.因此电视画面所具备的写实特性和语言文学的虚拟性,是文学电视节目制作的最大难点.

2.2 电视语言的浅显和文学语言的深刻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语言文学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人类成长的步伐几乎全都需要依靠文字来记叙.简单来说,文字存在的意义就是需要描述鲜活的形象,惯常使用的手法包括:象征、通感、比喻等,除了表达手法的运用之外,还需要抓住读者的眼球,尽可能完整地传达作者的感情.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通常是要求通俗易懂,形象贴切即可,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使用观众不理解的“新词新句”.

2.3 电视欣赏的被动接受和文学阅读的主动性之间的矛盾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画面让观众接受,建立在画面这一特定的传播符号的基础上,画面显示的内容是什么,观众就要接受什么,信息传递存在很大程度的局限性,抑制了人们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被动接受模式.对于语言文学来说,文字的描述会让读者产生一定的联想与想象,构成了一定的现象空间,当然这也是建立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读者需要将文字符号在脑海中转化为形象的物体,转化的过程读者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联想.国际著名传播学学者杰克富勒曾说过:“与印刷的课本不一样,录相制品往往限制人们的想象力,削弱人类的敏锐性.使人脑处于一种被动的思维状态.”“观看电视纯粹是知识上的一个被动行为.”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主动性和被动型方面有着鲜明不同之处.

2.4 电视传播的大众化与文学阅读的个人化之间的矛盾

对于文学阅读来说,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点,每个人喜欢的文学体系,书本类型,作者风格都不一样,阅读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大声朗读,有的人喜欢静静看书,有的人喜欢在报纸期刊上阅读文章,有的人喜欢在网络电视上阅读文章.通过大声朗诵可以感染周围的人,带入到文章情景中;通过阅读可以抛开地方语言形式,无论哪个地区的人都能通过看书的方式来阅读.有些人喜欢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下,一杯茶一本书坐一下午,有的人则喜欢在图书馆,认为这种环境能够带动自己,所以文学阅读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点.

电视传播具有明显的大众化特点,通过演员,配音演员朗读和背诵台本,了解剧情和事情发展倾向,演员和配音演员的作品就会成为一种公共的产物,人人皆能观看欣赏.无论导演对演员如何选择,也无论演员的演技功底如何深厚,一旦画面出现在银屏上,演员塑造的形象就会被成千上万个观众看到,每个人心中对人物的定位不同,演员无法满足所有人对于人物的要求,所以现在许多翻拍剧被观众“吐槽”.并且演员和配音演员对于台本的认知,会是一种潜在的主观思维,会影响观众的思维.在现在的电视节目中,许多电视节目想要翻拍古文,但是古文对于演员的文学素养要求很高,许多演员达不到这种水准,所以常常出现弄巧成拙,拍出“四不像”的作品.不管导演对演员如何千挑万选,也不管演员的功底如何深厚表演如何投入,

3.结论

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引入文学元素固然是一件好事,是电视产业发展多年的一个突破,一种进步创新的表现.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和电视两大构成部门存在许多矛盾之处,也成为文学电视节目编排的难点.本来基于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与电视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了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与电视两大构成要素的矛盾冲突,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