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文学的完美搭档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57 浏览:141945

摘 要 :何为艺术歌曲艺术歌曲的特征、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又怎样中国艺术歌曲又具有哪些重要的艺术特点、经典曲目和代表性人物文章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

关 键 词 :艺术歌曲,民歌,风格,即兴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三卷曾这样描述:“艺术歌曲是专为歌唱家或至少是受过相当训练的歌手们所作,通常有钢琴或器乐组伴奏,该曲调和歌词不得随便改动.艺术歌曲很少与音乐以外的活动相联系,其歌词精炼深刻、旋律风格复杂多样.”①《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对艺术歌曲下的定义则是“艺术歌曲是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②《新哈佛音乐辞典》中对艺术歌曲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艺术歌曲是作为室内音乐会目的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配的音乐,歌词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民歌和流行歌曲不同.艺术歌曲是有作曲家制定创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兴表演发挥改写而成的.”③我国《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则解释为“艺术歌曲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普遍盛行的一种抒情独唱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有重要地位.”④英文常以“Art Song”冠名,法语则称为“Chanson”,有时也称为“Melodie”,德语称为“Lied”.一般来说,“艺术歌曲属于室内乐的范畴,无论其作品本身、或对它们的演唱,均应强调突出其浓厚的诗意、精练的形式和内在朴实的美.”⑤因而较适合钢琴伴奏,并在客厅或表演厅表演.

艺术歌曲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中世纪,在经历了单声到复调再到单声的渐变过程之后,成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重要音乐体裁――集诗歌、曲调、钢琴伴奏为一体,以舒伯特、舒曼为代表,以歌德、海涅、莎士比亚等大作家的原文诗稿进行创作,运用音乐中丰富的创作、表现手法,将音乐与文学有机结合,最终成为西方音乐史上重要的声乐体裁之一,并对世界各国艺术歌曲的产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作曲家也写出了许多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的优秀艺术歌曲.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古诺的《圣母颂》、《小夜曲》,格里格的《索罗维格之歌》等等.

在中国,古时就有“诗为歌而作,其诗必歌,不歌的诗不可谓之诗”一说,《诗经》中的大雅、小雅,汉代的琴歌,《九歌》、《离骚》中的经典诗(词)句都是可以吟唱的.因此,就某种程度(诗和乐的结合)上来说,在中国古代的音乐中,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艺术歌曲的条件,然,真正意义上西方艺术歌曲在中国的产生则应认为是在五四运动以来.在呼唤、呼唤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呼声中,大批具有思想的学子远渡重洋,系统的学习了西方的和声、曲式、对位、复调等作曲技法,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写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

二十世纪初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青主、萧友梅、赵元任等.代表性曲目主要有:青主1920年在德国完成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随后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星空》,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等.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艺术歌曲创作大多比较注重调性布局和曲式结构的合理安排、注重形式结构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形式完美、情感细腻,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同时,我们仔细的分析这一时期的创作也可以从中看出许多西方艺术歌曲创作的痕迹――如音乐创作的技法方面、审美习俗方面都还有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基因.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遭受列强的践踏.音乐作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本身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艺术歌曲,虽然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与政治斗争紧紧结合在一起,但大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如冼星海的《黄河颂》、《黄河怨》,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夏之秋的《思乡曲》等等,这些都充分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和阳刚之美.为突出这一对抗性主题,作曲家在创作技法上多运用宣叙性的旋律片段与诗歌巧妙结合,在音乐结构和节奏、力度等方面做了精心设计与巧妙构思,从这一层面来说,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三四十年代的战乱中不断地得以成长.

进入五十年代,人们沉浸在新中国建立的喜悦之中,群众性歌曲异军突起,呈现出繁荣的创作局面.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反应新中国人民风貌的歌曲,艺术歌曲的创作相对来说处于弱势,然不乏有经典型的作品涌现.如《牧歌》、《玛依拉》、《槐花几时开》、《三十里铺》、《五哥放羊》、《噶俄丽泰》等经典作品,这些根据民歌改变的歌曲加入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赋予了民歌艺术新的生命.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为民歌的挖掘、整理、加工、再创作,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次《爱人送我向日葵》(丁善德)、《马儿啊,你慢些走》(生茂)、《克拉玛依之歌》(吕远)以及劫夫根据诗词谱写的《沁园春雪》、《卜算子 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一批艺术歌曲也均唱响全国、流传至今.

进入七十年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艺术歌曲的创作虽出现了一些作品,但多以颂歌为主,当然也不乏其艺术特色.如:《北京颂歌》(田光、傅晶)、《半屏山》(魏立、王碧云)、《打起手鼓唱起歌》(施光南)等.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宽松文化政策的沐浴下,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的创作时期.此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丰富的生活、真挚的情感,在创作技法、表现手段、演唱技巧上都有新的突破.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的祖国妈妈》(施光南)、《我爱你,中国》《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郑秋枫)、《那就是我》(谷建芬》、《生命之星》(徐肇基)、《牧笛》《七月的草原》(尚德义)、《古老的歌》(朱嘉琪)等等.总之八十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不仅在数量上比过去三十年多,并且在歌词的诗化程度,音乐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新的探索、新的突破⑥.”

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和推广时期.创作方面: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有的立足于功能体系、调式体系的传统技法,有的运用调性和非调性结合的创作技法,也有运用泛调性、非调性、无调性和十二音序列技术.形成了以施光南、郑秋枫、施万春、尚德义、陆在易为代表的作曲家群体,创作出了诸如《多情的土地》《祝酒歌》(施光南)、大型声乐套曲《祖国四季》(郑秋枫)、《祖国永在我心中》、《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尚德义)等优秀作品.艺术歌曲推广方面:1999年主办了首届“中外艺术歌曲音乐会”,同年7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又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就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推广等问题展开研讨,之后又有哈尔滨之夏艺术歌曲比赛、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大赛等相关赛事的展开.无疑,这些活动的展开对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推广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进入新世纪,艺术歌曲的研究从学理层面进一步朝学术层面迈进.2007年5月28日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了首届“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对艺术歌曲进行专题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本身具有非凡的意义⑦.”


纵览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中发现以下特点:在经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技法模仿、借鉴基础之上,我国大批的专业作曲家开始进行吸收融合、开拓创新,立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锐意革新.运用国内外一些前沿的作曲技法对本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髓进行挖掘,这不仅为艺术歌曲创作本土化、艺术歌曲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了蹊径,使传统的音乐文化符合了当代人的审美,使传统音乐文化的基因在现代的社会得以充分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