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络政治参与述评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19 浏览:14933

摘 要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互联网影响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学术界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和特征、产生原因、方式和途径、对政治的影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尽管近十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今后的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在层次上需要进一步深化,在视野上需要进一步拓展,在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创新.

关 键 词 网络政治参与 互联网 网民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148-02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近十年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和特征

1.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

李斌把网络政治参与和传统的政治参与相区别,较早地提出可以把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理解为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刘文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政治参与主体通过互联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行为.在此基础上,赵春丽进一步指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现代公民以虚拟的网民身份或者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发表政治主张、政治意愿,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监督行政管理的活动,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参政行为.

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综观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他们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大多数学者认为,与传统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直接性、开放性、平等性、隐蔽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征.其表述方式多种多样,但实质内容大体相同.相比之下,目前从微观层面所作的研究还比较少,仅有部分学者有所论述.例如,陶建钟以某艺员杭州受阻事件为例,从组织性特征的角度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新趋向.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产生原因

早期学者习惯从技术层面分析网络政治参与的成因,往往从网络技术对政治参与的推动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其中,黄永炎指出,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网络技术能改善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第二,网络技术能提高政治参与的兴趣和能力,第三,网络技术能保证政治参与的数量和质量.而后期学者则侧重从利益角度解释网络政治参与的产生原因.唐亚林认为,网络政治活动就是人们围绕着利益和公意的表达、博弈、决策与分配而展开的一系列政治参与活动.网络政治空间的生成动力来自于现实政治生活中的网民对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的追求,来自于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参与.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

从政治参与的方式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仅限于选举、信访等途径,而网络的发展拓宽了公民参政的渠道.罗迪把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利用网络获取、了解政治信息,第二,利用网络表达政治意见、诉求,讨论现实政治议题,第三,利用网络渠道取得与政治领导人、政府机构的对话机会,第四,利用网络发起现实的政治运动.郭小安指出,网络政治参与的表现形态有网络政治交流、网络政治谣言、网络政治传播、网络政治宣泄、网络政治选举、网络政治结社等等.⑧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公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网络论坛(BBS)、网上聊天()、网络博客(Blogger)等途径参与政治生活.由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所以学术界对具体途径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薄弱.但值得一提的是,张雷、倪明胜等学者对“政治博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四)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刘文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网络政治参与促使政府管理发生深刻变化,其次,网络政治参与塑造出全新的政治文化,最后,网络政治参与可推动政治社会化.从价值的角度,胡同新指出,网络政治参与削弱了信息集权控制的能力,增加了政治参与手段和途径,凸显了少数派权利,具有正向化价值.郭小安从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关系入手,认为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三点:第一,网络政治参与为公民提供了政治参与的新渠道,可以弥补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渠道狭窄的不足,第二,网络政治参与可以为政府提供一个了解舆论、调控舆论的有效平台,第三,在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政府若能与参与者形成良性互动,就能将政治冲突化解在网络范围内,避免虚拟恶性向现实恶性转化.

2.消极影响

盛馨莲指出,网络公民参与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五点:一是公民参与的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分层,产生“数字鸿沟”,二是盲目推行电子政务,导致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三是高速的网络发展容易导致公民参与陷入无政府状态,四是信息拥挤影响公民的理性选择,五是网络道德问题.张亚勇把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概括为参与的非法化、情绪化、欺骗化以及失衡化四个方面.

(五)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问题,刘文认为,可以从信息的客观性、参与的规范性和参与的公平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陶建钟认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限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网络民意的代表性、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网络群体极化倾向、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性.

针对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问题,国内学者纷纷提出相应的对策.梳理近年来学者们提出的对策建议,可以从具体措施和宏观政策两个层次进行归类.在具体措施上,刘文指出,要解决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难题,应从五个具体方面入手:第一,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第二,加快网络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空间,第三,加快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第四,健全网络规范体系,第五,加速信息化进程,跨越“数字鸿沟”.罗迪认为,可以从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和社会文化三个具体层面引导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此相对应,部分学者从宏观政策的角度提出对策.陶建钟提出,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治理,在于秉承网络开放、多边参与、上下互动的运作机制,既要政府集中统一,又要能发挥私人部门与公民个体的积极性.郭小安认为,政府和公民要构成良性互动关系:作为政府,应积极利用和调控网络,与公民进行良性互动,作为公民,应增强参政理性和参政能力提高参政质量.

(六)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随着近年来国内网络事件的频繁发生和政府对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公民参政的新形式,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发展潜力.学者们大多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陶建钟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政治参与仍会加速发展,并会延展出新形式.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网络理性终将取代非理性,成为促进中国事业的新兴力量.李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或将要表现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即网络政治文化将深刻影响政治参与,网络共同体的政治参与值得关注,“政治博客”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电子政务平台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实行“注册参与”将成为保证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的必然选择.

二、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在研究层次上需要进一步深化

尽管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研究仍处在初始阶段.关注网络参政的学者大多是政治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限于理论水平和个人能力,他们对这一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成熟,观点雷同和内容重复的现象大量存在,研究层次相对较低.因此,为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一方面,继续引进和借鉴国外网络政治学特别是网络参政问题的先进成果,另一方面,国内学术界的中年专家学者应与时俱进,给予网络参政研究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水平和档次.

(二)在研究视野上需要进一步拓展

目前国内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集中在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的影响和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两大方面,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另外,学者们局限于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网络参政问题,研究视角相对单一.随着网络政治参与时代的到来,必须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学者们应注重从不同的方面探讨网络参政问题,不仅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而且可以从行政学、社会学、法学、信息学、传播学等学科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研究格局,使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三)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创新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还处在定性研究阶段,学者们大多从学理上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特征、方式、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一般性的分析和探讨,而缺少对具体网络事件的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所以,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在方法论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国内学者应尝试运用社会调查方法作定量分析,使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这也将成为今后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重要趋势.

注释:

李斌.论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理论导刊.2004(6).

刘文.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影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赵春丽.网络政治参与:协商的新形式.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4).

陶建钟.组织性:网络政治参与的新趋向――以某艺员杭州受阻事件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05(7).

黄永言,陈成才.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理论与改革.2001(1).

唐亚林.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文汇报.2009-3-17.

罗迪.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中国青年研究.2007(3).

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理论探索.2008(3).

张雷,娄成武.“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倪明胜.政治博客的维度考量.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1).

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求实.2005(9).

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与对策.东南学术.2007(4).

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求实.2007(12).

刘文.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难题及对策.中州学刊.2003(6).

陶建钟.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限及其治理策略选择.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陶建钟.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条件分析及前景展望.学习与实践.2008(5).

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2).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