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现状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193 浏览:106416

摘 要 弱势群体问题的日益凸显,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使弱势群体由“弱”变“强”,必须从改变其经济贫困、政治弱势以及能力弱势三个方面展开.本文在阐述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弱势群体 政治参与 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151-02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党、政府以及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解决弱势群体政治弱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提出促进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身生理和社会转型原因从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可以划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生理原因(例如疾病或衰老)而沦为弱势群体,例如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等等.而社会性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转型、激烈的社会结构变动所形成的人群,例如农民、农民工以及城市贫民等等.政治参与是指公民或者公民群体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政治参与不仅包括制度性政治参与,还包括非制度性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自主参与,还包括动员参与.不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活动是否对政治决策产生实际效果,都应视这种活动为政治参与.


一、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现状

(一)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但政治效能感低

弱势群体自身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而且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与途径,这为培养和提高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意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利益结构,社会结构在较大程度上由原先以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经济分层为主的社会,形成了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他们在争取、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较为充分地认识到政治在社会利益分配和利益实现中的权威性地位,政治参与热情极为高涨,迫切希望将自己的意志输入政治系统.弱势群体是由于自身和社会原因而形成的“虚拟”群体,它的构成人群复杂,但是这些人群却有着同样的特征――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低下.相比其他阶层,弱势群体更加渴望通过介入政治过程影响政治决策,从而改变自身“弱”的地位.因此,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热情更为强烈.此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足发展也促进了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

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意识虽然增强,但是其参与政治的次数和频度却较低、动员性政治参与偏多、主动性政治参与较少,集中体现为政治效能感低.所谓政治效能感,就是指公民个人对社会事务影响力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如果个人在政治生活中取得过明显的绩效,就会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就会感到自己在政治上能够有所作为,也就更有可能进行政治参与.而当个人在政治生活中没有取得过明显的绩效,政治效能感就会很低,其就不会主动参与政治,即使参与也很可能选择非制度性参与方式.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缺乏实效性,这挫伤了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他们的政治效能感较低.

(二)政治参与方式多样化,但政治参与影响力低

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程序化、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也有非程序化、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参与形式、政治协商和社会团体的参与形式、大众传播媒介的参与形式、听证和信访参与形式、基层群众自治的参与形式.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指采取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而进行的影响公共政策的政治行为.弱势群体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包括越级、与相关部门正面或非正面的对立和冲突以及针对特定事实的身体伤害(包括自我伤害、伤害他人或被人伤害)等.尽管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是不合法的,但是这种政治参与方式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之所以指出弱势群体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也是基于这种参与方式可以作为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的有效补充,从而更好地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实现他们的利益诉求,认同它的合理并不是对其完全的肯定.

弱势群体介入政治过程的方式是多样的,但政治参与影响力低.由于我国政治参与机制还不完善,弱势群体往往无法通过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有效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己的权益.弱势群体借助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不能达到既定目的时,就有可能诉求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因其具有明显的胁迫性,所以往往能实现弱势群体的诉求.但是非制度化参与行为缺乏合法性,甚至往往是违法的,很难达到参与目的,参与效果也很差.

(三)制度性政治参与多样,但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剧增

弱势群体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多样,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当前,我国弱势群体主要通过制度性政治参与方式介入政治过程发表言论、表达意见从而影响政治决策.但是由于制度性政治参与方式仍存在种种缺憾,因此弱势群体制度性政治参与实效性很低.在弱势群体无法通过合法、有序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时,他们要么默默忍受,更多的时候会采取激进的、对抗的、暴力的、无序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与日剧增.根据相关调查表明,虽然弱势群体会经常采用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但是他们对这种政治参与方式的认同率却是很低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一颗“酸葡萄”:在别人看来是甜的,吃起来其实是酸的,却又不得不吃.

二、制约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因素

基于前文对于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弱势群体政治参与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表现出很多问题.制约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政治参与机制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作为主体性因素体现为弱势群体的经济地位,作为客体性因素体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素质和社会原因影响,往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经济收入很微薄,经济地位低下,这种情况导致弱势群体无暇顾及政治参与.此外,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的水平,这导致弱势群体经济贫困问题很难缓解.

(二)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作为主体性因素体现为弱势群体自身素质,作为客体性因素体现为政治文化.公民要参与政治、参政议政,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知识和参政技巧,这样才能正确、有序、有效的参与政治.教育是公民自身素质(特别是政治素养)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在我国,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这直接影响到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任何政治体系及其政治活动都是处在一定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并且受到这种政治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也受到我国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市民社会发展还很薄弱,参与型现代政治文化还尚未完全确立,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成分仍极大影响着弱势群体政治参与.

(三)政治参与机制

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可以为弱势群体参与政治提供畅通的渠道,弱势群体通过各种机制、途径对决策者施加影响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政治参与机制依托于政治参与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因此政治参与制度化和法制化是建立有序并且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的必然选择.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程度不高,因此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还很低,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我国政治参与机制建设的滞后性极大制约了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实效性,使得弱势群体很难介入政治过程,即便介入政治过程,弱势群体也很难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传达到政治体系上层.

三、促进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对策

(一)强化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经济保障

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为提高弱势群体经济地位奠定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发展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节能环保水平.我国在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创造积极条件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和增收,改善弱势群体经济贫困的现状.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开发适宜弱势群体就业的劳动岗位,同时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弱势群体的择业竞争能力.此外,我国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撑起“安全网”,这样才能缓解其经济贫困问题.

(二)营造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文化环境

营造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文化环境,必须大力弘扬主流文化,摒弃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普及、平等、人权、法治等现代政治意识,加强对弱势群体法治意识、权利意识以及主体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强化弱势群体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使弱势群体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自觉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使其积极、有序、理性地参与政治.

(三)提高弱势群体的教育程度

阿尔蒙德曾指出:教育程度高的人拥有更丰富的政治知识,对范围广泛的政治问题持有见解,更有可能参加政治讨论.但是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制约了弱势群体政治素养的提高,影响了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我国必须加大教育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及其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投入,调整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完善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机制

魏星河指出:“公民政治参与实质上是政治系统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其效果与政治体系的结构有着直接关系,政治体系结构决定着政治参与的功能,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与效果.”①因此,当前要提高弱势群体政治参与实效性,必须建立健全政治参与机制,从而为弱势群体提供充分反映自已利益要求的常规性途径,使党和政府的决策能够体现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建立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必须完善政治参与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具体应完善的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自治制度、听证制度以及信访制度.此外,我们需要探究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发生的机理,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之转化为合法的、有效的政治参与行为,开拓新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注释:

①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