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的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46 浏览:12789

【摘 要 】在党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公民能够广泛深入地参与政治生活,政治迅速发展.但政治文化、历史传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还不成熟,这种政治现状,不可避免地影响政治稳定,制约政治发展的进程.

【关 键 词 】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现状及特征

政治参与,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1]政治参与是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维系政治的基本条件和衡量政治的重要尺度.政治参与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政治的实现程度.因此,研究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对加快政治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现今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无疑面临着政治发展这一严峻课题.只有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切实解决公民政治参与所面临的实现途径难的现状,才能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实现政治现代化.

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奠定了基础,公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广泛、深入地参与政治生活,这使得我国的政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随着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经济基础的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行为日趋多元化和理性化.当前中国的政治参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政治参与主体具有广泛性.工人、农民、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妇女、青年等各行业者成为广泛参与政治的主体.

(二)政治参与主体的行为特征有所变化.从参与的目的动因来看,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正由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

(三)健全的政治参与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参与政治生活权利的根本保障.

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特征

对当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进行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方法和立场,而立足于政治化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考察分析当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被动性

我国公民政治心理调查表明,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很低.我国公民参与意识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广大公民事实上几乎从来就没有感受到自己的政治参与对政府的决策有过什么影响,而更多的则是被动地接受和认可“上面”既定的决定.

(二)形式性

政治参与之所以成为政治的必要性在于,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有效控制政府行为,限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从而保持和促进政治的健康运行.而事实表明,当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很难发挥出这种作用.

(三)非理性

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就是指公民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或极端的、或畸形的、或反常的非理智性的参与心态与行为.建国以来的历史表明,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始终存在.其主要表现有发布政治谣言、政治狂热、政治冷漠等.

(四)盲从性

政治参与的盲从性,是指公民对政治的参与既非为一定的目的或动机所驱使,也不是直接迫于某种外在的压力,而是源自于自身的一种“盲目”的“本能”和“不自觉”.

当代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所呈现的上述特征与政治化的要求显然格格不入.也正是这些特征的限制,决定了当代我国政治参与发展的落后现状,从而也决定了我国的政治化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三、针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解决途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促进我国政治发展

虽然当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存在着上述特征等现象,但并不能完全否定我国现存的公民政治参与.我们分析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现状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只是为了客观地、真实地指出我国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的实际状况,目的就是要以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去解决我国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便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政治参与之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培育具有法治精神的政治参与主体,保证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参与政治生活,维护政治主体的利益,为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动力.加强政治参与的宣传,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但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要真正全面地实现政治参与,还取决于公民的主体意识.因此,促进与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努力塑造全新的政治文化,加大对公民的政治教育力度,使公民的主体意识增强,鼓励他们关心政治、重视政治并参与政治.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各种规则,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提供坚实的规则基础和制度保证.指出:“为了保障人民,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曾有人认为制度,是指稳定的、受到尊重的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加强制度建设,要有制度创新意识,借鉴西方国家的公民越来越多地行使创制复决等权利来直接影响政府组成及其决策的经验.当前的实际条件并不允许中国也举行大规模的创制复决等活动,但是建立健全一套听证制度却是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府的决策符合民意,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公民政治参与的意愿,这对促进公民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是极为有利的.

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按照十六大的精神,在“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方面,除了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时也应是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

第三,进一步完善对公民政治参与过程的控制,为确保公民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推进市民社会建设,构建扩大公民合理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和条件在传统中国社会,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合二为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社会出现新的变化,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变化,国家应该为市民社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政府也应转变观念和职能,减少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发展市民社会,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协调发展.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相互制约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谋求扩大参与、健全法治与政治稳定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顺利实现.其一,政治参与只有在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社会中才能健康扩展,这显然离不开有效的法治.而一个稳定有序社会的实现,不仅需要法治调解机制的核心地位,也有赖于政治改革的渐次推进.其二,法治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参与的扩大和政治体系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维持.只有让参与在制度允许的空间内进一步扩大,或者随参与的扩大渐进地对现有制度作适当的改进,才能对法治的深化和落实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其三,稳定而有序的政治发展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扩大的公民参与提供动力支持.[3]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处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微妙平衡,是中国今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主题.就参与而言,主要是随着今后中国社会发展对参与需求的增加,有效而持续的参与是政治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只有通过扩大公民参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得到聚合和表达,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深层次根源才能得以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