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群体显现“人文”关怀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674 浏览:96735

【摘 要】面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诸多困惑,文章对现行考试制度是否可以改革;对少小民族的“关怀”是否“弊”大于“利”;培训机构的“专业性”能否动摇;“骨干”教师培训意义何在以及“远程培训”是否确有实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 键 词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作为加入教师培训队伍时间不长的“新战士”,面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笔者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也由此去思考、研究.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困惑一:现行考试制度是否可以改革

纵观以往的履职晋级培训Ⅰ类考核,每次都有部分教师无法通过,只要细心的培训者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没有通过考试的并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人,恰恰相反,他们是那些最勤奋的老教师们,他们总是最早到、最晚走,从不缺席、早退.那么,为何会发生这样有悖常理之事,他们又为何总是为考试而伤脑筋呢?追其原因有三:

一、社会、历史原因.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未通过考试的这部分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后到乡村学校代课转正的,因此,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并且由于长期在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对新的教育理念匮乏;加之社会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许多老师家里种植了橡胶树、茶树,因此他们无心追求新知,部分教师甚至被当地布衣“同化”—— 致使他们现有的知识落后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而今,履职晋级培训Ⅰ类考核都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题量多、活、开放性大,以至让他们“无从下手”.

二、生理原因.

由于教师长期伏案工作,老教师容易犯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职业病,加之老眼昏花、动作缓慢,答起题来力不从心.中青年教师5分钟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则需要付出两倍、三倍、乃至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大多数老教师如果不与中青年教师“资源共享”是很难完成“任务”的.

三、心理原因.

曾听部分教师议论:“我每年都去考,但是因为诸多因素,常有考不过的现象发生,不考又不行,因为它跟每年的履职挂钩.管它的,我的职称已到顶,晋级是不再可能,今年没通过明年我补考,就这么混下去吧!”真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教师中,有此抱怨的为数不少,他们只局限于“要我学”而非“我要学”的怨气中.这种不健康心理自然阻碍自身发展,患“心病”的教师会厌恶培训,并以消极态度对待,最终影响了自身学识底蕴及业务能力的提高.

如何关注这些“弱势”群体,显现“人文”关怀?这是值得我们培训者商榷的问题,他们都已年近天命,让其再去进行学历培训——不太现实,我揣测,他们没有这份精力,更缺乏这样的上进心,他们最操心、最在意的恐怕是何时退休之问题.如今,部分学校政策相对宽松——40岁以上的教师可以只学不考或不学.而部分学校政策可没那么宽松,同属一个教育部门,甚至是同一县、市的教师,却“享受”着不同的“待遇”,这显然不公!

笔者反复思考——对这部分弱势群体,Ⅰ类考核的政策能否向他们倾斜?如:针对这类特殊“情体”,在试卷中多一些机动、选做题?或考试按年龄段分设A、B卷,让老教师的答题量比中青年教师相对少些,使他们也充分感受到“以人为本”的关怀!

困惑二:如此“关怀”是否“弊”大于“利”

不记得曾几何时,晋级时增加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尔后又有了这样一个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在申报和聘任专业技术职称时,可免试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乡镇一级基层单位工作的人员;我省独龙、德昂、基诺、怒、阿昌、普米、布朗等7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等”少小民族晋级不用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而其他民族则不行,部分少小民族因为享受到了政府的“特殊照顾”而沾沾自喜.笔者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人文关怀”是否有点“过”?正如英语教育家郑小四所言:“人之初,性本惰,要想成功靠逼迫.”这样的“人文关怀”不仅助长了他们的惰性,更让其有了“懒惰”的理由,长此以往,“享受特殊待遇”的人越来越跟不上时怎么发表展的步伐,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便成为在所难免之事;说难听一点,这其实是民族歧视,凭什么这么小瞧少小民族,难道他们就比其他民族逊色?笔者认为,这样的“人文关怀”不利于少小民族的发展,要想让这部分人不断发展,就应适时鼓励他们参与到有利于发展的轨道上来,而不是一味的采取“保护政策”,让他们为自己找到跟不上时怎么发表展“开脱”的理由.类似培训还是应让其积极参与,结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磨炼中提升自己,真正做到“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


困惑三:培训机构的“专业性”能否动摇

如今,不知是由于制度改革,还是利益驱使,个中缘由不得而知,总之,部分本应由教育培训机构来做的教师培训任务也由其他部门“接手”了.由于有了某些非培训机构的介入,自然给正规的培训部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缘为何故?——这些部门搞的培训以“自学”为主、不搞集中培训,最多统一时间进行以乡镇为单位的开卷考,这里的统一是要加引号的,统一考试时间,“忽略”巡视环节,大家心照不宣,因此,最终“统一”的仅是上交试卷的日期而已.当然,此类培训的“自学”也需要加引号,因为,从拿到书,再到考试,大部分人压根就没有翻开书“学”过,甚至考试都请人“代劳”.而培训机构所举办的部分培训却要组织三到五天的集中培训,且考试得集中到市、县级培训机构指定的地点参与全省乃至全国的统一考试,因此,“代劳”之事在这里自然没有“市场”.为钱、为闲,取谁舍之,明白人一目了然,何乐而不为之?

困惑四:“骨干”教师培训意义何在

骨干教师培训无论是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做了一期又一期,而学校的中坚力量——一般教师却不太引人关注.每所学校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教师可称之为“骨干”,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更上一层楼的教育梦想仅凭凤毛麟角的骨干,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很多时候,村完小一级的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骨干”吧,过不了多久准会被“挖走”,“人往高处走”这是无可厚非之事.就拿本校近年举办的“村完小骨干教师培训”来说吧,如今到村完小一走访,发现曾经的“骨干”大多已“黄鹤一去不复返”;更有甚者,参加培训的是语文学科,可回校却“改行”当了数学老师.这并非个案,我们身边不乏类似案例,“骨干”教师培训的意义何在?

笔者认为,继续教育不仅要关注骨干,更要关注那些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弱势群体,各种业务培训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敞开!当然,这一现象已逐渐引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重视——远程培训、非远程培训、项目培训等名目繁多的培训正逐渐走进学校,走进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群体中.

困惑五:“远程培训”是否确有实效

远程培训的“粉墨登场”,为农村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各种资源“百花齐放”为我们的培训舞台增加了绚丽的色彩.但任何培训模式的推出都有一个尝试的过程,笔者认为,远程培训这种模式对一些边远山区是否适用,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毋庸置疑,远程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确实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但以往本地在实施远程培训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电脑知识知之甚少,计算机操作技能差,造成学习困难及上网参与讨论的实效性不强.

(二)远程教育时空分离、师生分离、教管分离的“三分离”导致授课教师、辅导教师难以及时指导学员,以致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加之,远程教育的教学平台、教师的教与学员的学等诸方面尚缺乏规范.

(三)教师远程培训发展不均衡,特别是作为远程培训工作的重要支点,培训机构建设步伐还远不能适应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的需要.

(四)由于培训内容缺乏整合,造成一些培训交叉重复,学员负担过重.因此难以避免造成部分一线教师对继续教育不理解或理解片面,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现象的发生.

以上是笔者在以往的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相信类似困惑不仅笔者有、西双版纳有,全省各地州有.在此罗列几点,希望得到各位同仁赐教.

相关论文范文